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很多人只知晓这一句话,并不知道这句俗语的完整语境。
关于这句俗语的记载大致有很多地方,《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中记载:“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通过上述的介绍不难看出,所谓的“不孝有三”大致是指乡亲不义、家穷亲老、绝先祖祀,那么这三句话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不孝的意思就是说儿子不娶妻生子,没能为家族添丁加瓦,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家族香火没续上,传宗接代成为虚无,断绝了祖先的血脉传承。
看到这样的解释很多人认为“无后”就是没能为家族生下儿子,其实这种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修身、齐家、治国屁股天下,这是古人崇尚的一种人生路,也是家族长辈希望看到的一种现象。
其中的“齐家”就是成家立业,在此基础上理解“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便会有不同的意思,这句话是教育家族的大龄剩男剩女要注意婚嫁。
简单来说,“娶妻”是目的而“生子”只是后来的结果,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明清时期重男轻女思想的发展,不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女子、男子不孝顺。
父系社会时期,相对于女子而言男子的确占据优势,但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更愿意看到儿女幸福、子孙满堂,所以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与督促儿女成家,生于子嗣、传承血脉很重要但却并不是重点。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孝经》上有记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从表面意思来看就是说父母说话要顺从,哪怕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否则就是不义。
可事实却是相反的,关键就在于“义”这个字。假如说父亲所说的话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作为儿子的可谓唯唯诺诺,毕竟老人家高兴也是一种孝的体现。
可若是老人家说的话已经违背了“义”,甚至在扭曲事实那么再唯唯诺诺也是一种不孝的体现,适当的时候儿女可以与父母争论,转变他们的错误思想。
古语有一句话叫做“小杖受,大杖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打你的时候,若是用的一些小枝条可以适当挨几下,可若是用的大棍棒此时就要跑了。
父母用小枝条打人的时候可以视为他们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即使挨几下仅仅只疼一会而已,并不需要跑。可父母若是拿的大棒子就说明愤怒冲昏了头脑,一怒之下可能会打伤人,这个时候就需要跑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父母若是打残了你不仅会惹上官司,甚至他们自己还会愧疚一辈子,你自己的后半生有可能也会毁了,所以与父母赌气是不孝的,但指出父母犯下的错误却是可行的。
“愚孝”虽然也是一种孝的体现,但却早已失去了平衡,就好似现代的“妈宝男”一样,儿子亲近自己父母虽然很喜欢,但却会让整个家庭陷入舆论中,把父母陷于不义的位置。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的意思就是,家里面已经很穷了可儿女却依然围绕在老人转悠,不出去工作成就事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啃老族”,这一种现象如今很常见。
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是儿女们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又何谈孝顺呢?久病床前无孝子、穷在闹市无人问,这些俗语都是很好的证明。
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子女们更应该好好地努力干事业,如此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给父母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才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曾经有一档节目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大致就是“父母若是生病了,作为子女的是应该在身边侍奉,还是应该继续挣钱给老人提供医疗费”。
有很多人说“应该在身边侍奉”,这种说法或许没有错,但古人却认为更应该以事业为重,当然这个前提是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孝顺、挣钱两不耽误就不存在选择)。
原因也很简单,很多父母都希望儿女过上好生活,相反若是因为自己的疾病影响了儿女的日子,他们的内心也会很痛苦的。与其如此,在疾病面前不如提供医疗费,而并不是时时刻刻守在身前。
总的来说,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父母希望看到儿女立业(不为禄仕)、真正的孝顺父母(不是愚孝)、成家(不娶无子),不成家也不立业,只是一味在父母身边阿谀奉承,这并不是孝顺。
或许这才是正确的解读,而非人们常说的“封建”,比如女子不生儿子就是不孝、就是断了香火。当然,以上的观点也仅仅是个人理解,对于这句俗语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