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一水潭水位下降露出9个汉

大家都知道江苏是个景色优美的地方。有集建筑与园林美感于一体的古代园林,也有以水乡为背景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共同造就了美丽的江苏。可在年,连日来江淮一带遭逢大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已近死水位,居然露出9个汉白玉门洞和拱门,只是设计的拱桥吗?那里面藏着什么?会不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或者难道真有地下龙宫?

当地人也感到疑惑,上报给了相关部门,派来专业的考古队进行了实地考察。前来的考古队发现,门洞并不是拱桥的通道,而是墓道的甬道,甬道起着连接墓室和墓道。所以,门洞和拱门可以确定不是龙宫入口。不过根据已有线索,又结合水潭的半月型轮廓,跟拱门的相对位置确实能构成古代某种陵墓,汉白玉自古以来都是珍贵石材,可越是有权势的人越会注意风水。是谁居然会挑这种地方下葬呢?埋葬的又是谁呢?

墓主主人身份之谜

当地人对水潭充满了敬畏,路过的时候时常前去拜一拜。凑巧的是,有这个习俗的都是姓朱的,通过实地走访,考古人员发现这个村的人基本都姓朱。据村民介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水潭,少说也存在有数百年了。也不知从哪辈先祖起,就对这个水潭很敬畏,时不时会来拜一拜,要不是这次的发现,谁也想不到水潭底下竟然还别有洞天。

提到朱姓,“朱”可是明朝皇室的姓氏,而恰巧这个村子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那推算差不多就是诞生于明朝初期。还有村民说,他们的祖辈是守陵人!这些证据好像都在指向:这里应该有一座明朝皇陵?难不成这是没有被发现的朱姓皇帝的皇陵吗?那这里埋的究竟是谁?众所周知,北京有一处明十三陵,没错,就是里面埋着13位明朝皇帝。可明朝当过皇帝的总共有16位,那另外的3位埋在哪儿呢?

图为明十三陵

3位没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分别是朱元璋,朱祁钰,朱允炆。

朱元璋陵墓葬在哪其实也是个迷,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有人盗墓,曾与同一日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完全相同,使人难辨真伪。不过后来经过不断考古,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他埋在南京明孝陵。因此,排除了朱元璋的可能性。

第二位是明景帝朱祁钰,他是“土木堡之变”后代替其兄明英宗即位的,后来明英宗夺回皇位,他被贬为郕王,当政者朱祁镇下令拆毁朱祁钰生前所建帝陵,改而将他葬于景泰陵。那必定也不是朱祁钰。

图为朱祁钰

第三位就是行踪成谜的建文帝朱允炆了。难不成这里埋的是朱允炆?很遗憾,这个猜测也被推翻了。

史料记载,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朱元璋一统天下以后,于洪武十九年(公元年)在此地建祖陵,追封并重葬其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次年在陵前建享殿,永乐十一年(公元年)朱棣又建棂星门及围墙。

洪泽湖历史与盱眙县明祖陵

古泗州城所在地——盱眙。有资料记载,泗州城始建于年,隋炀帝的南北大运河凿通后,它就一直扼守在大运河由汴入淮的河口,并随着漕运的兴盛走向繁荣。

明初,朱元璋在城外修筑了气势不凡的明祖陵,将自家父母往上的三代都迁葬于此,有了“龙兴之地”的加持,四海商旅鱼贯而入,船舶穿行如梭,店铺连天蔽日,城市规模达到空前鼎盛。这样一座瑰丽的运河大城,尽管也常受水患困扰,好在城外高筑的防洪堤一直保障着古城的安宁。

不过明末时,人们已经发现洪泽湖水位的高涨,势必会对泗州城带来危险。鉴于明祖陵坐镇,水位控制还比较保守。进入清朝后,对前朝旧事也不再忌惮,洪泽湖大堤继续修高拦水。

历经明清两百余年修筑的湖堤,绵延长达六十余公里,从北到南连接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和洪泽区蒋坝镇,洪泽湖也最终扩张成一眼望不尽的浩淼巨“海”,并跻身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年,黄淮一带连降暴雨,洪泽湖持续涨高,洪水回流,终究决堤,整座泗州城连同明祖陵一同沉没在了湖底,至年,厚积的泥沙推进,把这座城市完全吞噬。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灭顶之灾。

朱元璋为什么把陵墓建在这?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因为朱家在元末被要求每年必须向朝廷上交一定数量的金子,为了躲避苦役,朱初一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古泗州城北一个叫杨家墩的村子,并且在这里安了家。

明·万历《帝乡记略》中王文禄的《龙兴寺记》中,记录了一个故事:

说有一天,

朱初一

躺在

杨家墩

家宅后的一个土坑里睡懒觉,来了两个道人。老道人可能懂点风水知识,道士指其处曰:

“若葬此,出天子。”

死后葬在此处,后代居然会出天子。徒弟可没师傅那么高的道行,听了之后很是不解问师傅原因,道士曰:

“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插之十日,必生叶。”

意思是说这里地气旺,你可以在坑里插根枯树枝一试,不出十天就发芽长叶。

睡在窝洞里的朱初一,爬了起来。老道士问:你刚才听到我们的谈话了吗?朱初一依然躺着,假装睡着。小道士为了验证师父的话,真找了一根树条插旁边的一个坑里。熙祖朱初一等了十天,果然枝条发芽,可他拔去了长出枝条的那根,换了另一根枯枝插上。师徒二人再来时,徒弟问,“叶何不生?”枯叶为什么没有生长?熙祖在旁斜着眼看着。道士说,一定是这个人拔去了。熙祖见隐瞒不住了,只好承认。

道士对着朱初一说:“此墩显天子之气,汝有福,殁当葬此,出天子。”意思是说这个地方显露出天子之气,你有福,死后可以下葬此地,后人将会出天子。朱初一死之前,交代儿子朱五四,把自己埋在这个洞里。朱初一死后,儿子朱五四按照父亲的遗言,把他葬在了杨家墩大土包下面的洞里。半年之后,朱五四的妻子陈氏怀孕,生下太祖朱元璋。老百姓都说:此墩有天子气。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皇觉寺

25岁

时参加

郭子兴

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被部下诸将奉为

吴国公

。同年,攻占

集庆路

,将其改为

应天府

徐达、常遇春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

蒙元

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

燕云十六州

也被收回。

朱元璋在

应天府

称帝,国号

大明

,年号

洪武

。后先平定

西南、西北、东北等

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从一介农民出身,起义时只是一名小小的亲兵,做到马夫长,后来又做到元帅、最终贵为天子。公元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大明王朝享国年,共传16位皇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就听说了上面那个传说,于是派太子朱标前往泗州为祖父修建皇陵,为了不扰动“龙脉”,明祖陵就在当年埋葬朱初一的地方建立起来,即建在洪泽湖支流的岸边。

在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山陵》里,有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葬三祖帝后冠服。”祖陵的规制仿照当时的皇宫,有皇城、砖城、土城内外三重城垣,棂星门、享殿、大金门、金水桥、左右庑碑亭、石像神道、玄宫等,一应俱全。同时朱元璋还规定,作为祖陵,他的规模是明朝陵墓中最大的一个,以后明朝每一座帝王陵都不能逾越它,后人称它为“明代第一陵”。祖陵前后建造30年,建成后,朱元璋任命朱贵为第一任祖陵署令,专门负责看护。

图为朱元璋

官方就地保护不发掘

“既然都露出这么多了,何不索性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有记者曾经问到这个问题。

地方也不是没想过上报国家申请挖掘,但考虑到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问题可能比较复杂。一经开挖,毁去的可能不仅是祖宗陵脉,更可能是关于皇陵修建、风水建筑的一段宝贵历史。因此官方最终还是决定就地保护,把明祖陵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基于同样的考虑,当再次看到潭中水位急降,拱门和甬道相继露出时,为保护陵墓,当地人和县里领导匆匆汇报,便商定下调水再淹的计划。

这里面的文物可能包括诏书、衣饰和各类殉葬品,价值之大难以估量,如果因水位下降使得墓门大开,危险系数将成倍增大。更不用说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很可能会发生氧化等反应,那些历史遗存有很大可能性会遭受损坏。

朱元璋为孝屈法

明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以孝子皇帝朱元璋为首的、独特的、空前绝后的孝道王朝

朱元璋任上对所有的官员都十分的严格,制定了极为严格残酷的制度,也妄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性命。但是对于孝道,他却推崇之至。

朱元璋是如何治国呢?“使一家之间,长幼内外各尽其分,事事循理,则一一家治矣。”他认为,民安则天下安。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只要每个家庭都治理好,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能稳固。他创新性地把“以孝治天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之为纲来施行教化,以达到天下民安。朱元璋还将“不孝”被列为“十恶”大罪,处以最重的刑罚,且不在常赦之列;大力践行孝道的行为,甚至将把孝道以身作则的人提拔上来做官。

朱元璋统治明朝时,由于父母、兄长、嫂子都很早病故,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待”。不过朱元璋带头向前人行孝,同时也教育嫔妃和子女不忘奉先不忘尽孝,把孝道作为“人道”的基本条件,作为继承皇位的必备条件。

《大明律》

明确规定:

“凡子孙违反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养有缺者,杖一百。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也要杖一百。子孙对祖父母、父母,妻妾对丈夫、弟妹对兄姊进行骂詈或殴打,要处以凌迟、斩、绞或其他刑罚。”

明代杖刑用的是大荆条,削皮去节经过加工,长三尺五寸,约厘米。大头径三分二,小头径二分二。要是衙役真心用刑,下狠心使劲下手打,一百杖足可以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除了杖刑,还有绞刑、砍头凌迟等大刑伺候着,法律的威慑力也是足够了。《大明律》对孝道的规定,可以说极为严格。

朱元璋治理国家有原则,一边是严刑峻法,一边却因孝屈法,心中有法也有情。

《明太祖实录》

洪武八年

淮安府山阳县

有人犯法,按律应当受杖刑,但是犯人的儿子不忍心看着父亲受刑,主动要求代刑。地方官上报朝廷。朱元璋对刑部大臣说:“父子之间的亲情是天然的。然而就是有那种不孝之子,自己的爹受刑也不管。今天这个人愿意替父亲行刑,我可以为孝子而屈法,为的是给天下老百姓信心,勉励天下的孝子孝行。”

“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

《明太祖实录》

卷九六)于是,父子两人得到释放。

你也可以说释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罪名不算太严重,人家的父亲犯的错只是受杖刑而已。那面对犯了杀头重罪的,朱元璋竟然也会“屈法”让步了,就说明朱元璋对孝道的重视不是说说而已。

《明史》

中记载:

浙江新昌人胡刚

,他的父亲犯法被罚到

泗上

去做苦役,而他逃跑后被抓回来本来应当处死。程序都走完了,也已验明正身,朱元璋正命

驸马都尉梅殷

监斩。正巧此时儿子胡刚从新昌去泗上探望父亲。刚到河边,得知父亲在河对岸要被砍头!胡刚马上脱下衣服,泅水过河赶到刑场,他痛哭着,向监斩官

梅殷

请求自己代他的父亲去死!

梅殷

也受感动,他不自作决定,当即向皇上禀告。朱元璋听说,连说孝子难得,当即

“诏宥其父,并宥同罪八十二人。”

这次屈法,不仅让胡刚和父亲都能活命,连同罪的共八十二个人也因此被同时免予处罚。那可是真的皇恩浩荡。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孝道的看重吗?

当然朱元璋为孝子屈法也不是一直都这么顺利的。为陈圭屈法的时候,就遇到了来自刑部的阻力。陈圭是黄岩人。父亲被仇人诬告,判处死刑。陈圭上书说:“当儿子的,不能劝谏父亲,以至于他到了犯死罪的这一天,我愿意代父受死,希望您能原谅父亲,让他改过自新。”朱元璋看到陈圭的奏章,不仅要赦免他的父亲,还想等四方官员来的时候,大力宣传弘扬此事。但当刑部尚书上奏说:“罪有常刑,不宜屈法开侥幸路”,难道因为孝行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免吗?那还要法律干什么呢?那谁都可以侥幸钻空子了。朱元璋听了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作了改判,就判陈圭代父去云南戍边十七年。

不过

朱元璋

依旧要提倡孝行。他不仅让犯人因为孝顺从而得到了赦免,也使平民因为孝顺当了官;

据《明史·孝义传》记载:江宁人周琬,父亲担任滁州地方行政长官期间贪污腐败,按律法本来应该是坐罪论死。周琬年十六岁时哭着喊着,要代父受死。朱元璋怀疑他是受人教导、投机取巧,于是就假装同意他代父受死。周琬没有什么变化,没有露出恐惧。朱元璋于是下令免了周琬父亲的死罪,改为戍边。但周琬再次请求,说:“去边疆和杀头,无非都是死!如果父亲死了,儿子如何能安心活着!希望用自己的死来换父亲活命。”

朱元璋又火了,怎么赦免你不应该是自己说了算吗?让人直接把周琬绑起押赴刑场,周琬却看起来很高兴的样子。朱元璋看出他确实是个真孝子,下旨赦免了他,还在屏风上写下“孝子周琬”四个字相赠。事后不久,授予兵科给事中之职。这个从七品的小官并不是一个闲职,说是官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能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并监察兵部,纠弹官吏,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相当于是皇帝的近侍官职了。可见皇帝对孝子的信任。

图为孝义传插图

易州涞水县农民李德成幼年目睹母亲在元兵的追逼下投黄河而死。二十多年大冬天,都来到当年母亲自尽的地方,卧冰七日,向神灵请求送还母亲尸体,孝名远扬。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将李德成提拔为光禄寺丞,也旌表其为孝子。

浙江浦江有郑氏家族,全家有数百人,几世子女都融洽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朱元璋听说了对此赞叹不已,召郑家族长郑濂入京,问郑家治家的长久之道,还要赐郑家高官做,郑濂以自己已年老推辞了。不过郑氏家族的很多人都可以不用参加科举,因为朱元璋将他们直接纳入仕途。这是他对孝子的奖赏。

浦江人王澄以郑家为榜样,处处向郑家学习,学着让自己的子孙也开始聚族同居,王家也因此受益步入仕途。其中,王澄的孙子王应被提拔为参议,还有一个孙子王勤被提拔为左春坊左庶子。

他发布的养老之政:“凡耆民年八十以上、乡党称善、贫无产业者,月给米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匹,绵一斤。若有田产能自瞻者,止给酒肉絮帛。”敬老孝亲之举,自然深受老百姓欢迎。他的这个养老标准,比起今天的低保户待遇来看,也不错。朱元璋认为:“君道以事天爱民为重。其本在敬耳。”故而他有以上这些举措。但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则是:人道以事君孝亲为重,其本在敬耳。换句话说,便是忠君爱国,孝亲齐家。请问朋友们喜不喜欢朱元璋时期的孝政呢?

图为百姓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孝顺?

有的人提到了心理学上的补偿心理,意思是人缺乏什么,就会更加渴望什么。那么,当了皇上一切唾手可得的朱元璋会缺什么?那也许便是父母的爱。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5岁时父母先后去世,让他成为了一名孤儿,到了寺庙求生。年幼的他,受尽了贫穷的折磨,特别渴望父母的爱。也许因此对亲情充满向往。如果遇到孝顺父母的人就会深受感动,祝愿人家能过上好日子,珍惜生活。

图为朱元璋幼年剧照

朱元璋为什么要惩罚孝顺的人?

既然朱元璋是如此关爱孝子,那孝顺父母的人便都能有好运吧,就是所谓爱“孝”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那孝顺母亲的人为什么会被惩罚呢?也许是因为这个“孝顺母亲的人”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孝顺。

有个名叫江伯儿的人,是青州日照县农民。江伯儿就意识到当孝子有时代福利,想方设法想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孝举”来表现出自己是孝子,好谋个一官半职,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什么样的“孝举”才能让自己扬名呢?江伯儿好不容易找不到合适的机会。直到洪武二十七年九月,他表现孝心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母亲患病了!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里不是有“割股疗亲”、“郭巨埋儿”之类“至孝”的行为吗?他听一个仙姑说:“东汉时期有个名叫李妙宇的女子,因为公公得病,于是就从自己身上割下几块肉,作为药引疗养公公,最后公公痊愈了。如今朝廷表彰孝行,如果你能行此法,表达孝义,一旦得到旌表,不但给予银两建牌坊,还能免去赋税,这可是一举多得。”江伯儿决心学习,不赶紧给母亲求医问药,而是从自己胁下割下了一块肉,煮熟了喂给母亲。

母亲的身体还没得到康复,他又到泰山的岱狱祠求神,许愿如果母亲病愈,他就杀子以祀神。而江伯儿母亲所患之病,不过霜露之疾。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没几天就可以自己痊愈的。可江伯儿却非要捉小鸡一样捉住自己三岁的儿子,哈哈狞笑,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路雇人敲锣打鼓到泰山岱狱祠,真的杀子用来祭神。整个过程,轰动当时。地方官员也想将之大肆宣扬作为地方政绩上报给朝廷,期待和江伯儿一起接受朝廷的嘉奖。

可谁知朱元璋读了奏章,反应不对劲了。他大发雷霆下令逮捕江伯儿,杖一百,贬至海南。“父子,天伦至重。礼,父为长子三年服。今百姓无知,贼杀其子,绝灭伦理,宜亟捕治之,勿使伤坏风化!”意指百姓无知,杀掉自己儿子,竟然还妄想申请旌表,实乃灭绝人伦,应该马上抓起来治罪。这就是朱元璋将孝顺母亲的人发配边疆的故事。可是居然还有人说朱元璋的做法太残忍严酷了。可见那个时代愚民真是太多。

明清史研究大家

孟森

曾说:

“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

即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主要用于打击贪官污吏、严惩官僚腐败,很少是针对无辜平民。江伯儿是遭受严惩的少数平民之一。

朱元璋驾崩后,时年七十有一,安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谥“神圣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朱元璋虽然没有像别的皇帝那样亲注《孝经》,但他却是用他自己的孝心、孝行、孝道观而成为封建帝王重孝道的杰出代表从而名垂青史。

我觉得朱元璋仿佛是中华的孝道文化传播使者。大家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