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尤居士——道《庄子》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译: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法则:一个是自然的本性,一个是做人的道义。儿女敬爱父母,这就是自然的本性,永远不可能从心中解除;臣子侍奉国君,这就是道义,无论哪里都不会没有君主,所以普天之下这是无法逃避的。这就是足以为戒的大法。
《孝经·三才》中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是出自于自然之本性。也许有的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沉淀或者是道德约束的行为。然而,我认为孝敬父母是发自于本性。孝顺并不是人类特有的,例如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孝。它们并不像人类一样具有思维,但其行为已然同于人类的孝顺。因此,是先有这种孝顺的行为,而后人为地把这种善行纳入到文明之中,文化之中,道德修养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凡事都具有彼此之分,有孝就有不孝,对于不孝会被认为是不道德行为,甚至不赡养老人还会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种约束。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译:所以儿女奉养双亲,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都能使他们生活安心舒适,这就是最大的孝心了。怎么样才算是孝顺呢?陪父母聊天,看电视,散步,逛街,吃完父母准备的丰盛的餐饭等等都是孝顺,然而这些都是孝的一部分。最大的孝顺是什么呢?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且不说行千里,即便是同一屋檐下,只要不让父母为儿女的琐事操心,能让他们安心,不操心,过得舒适这就是最大的孝。每个人都有父母,我们可以自问自己是否能做到让父母不操心?恐怕极少,即便是在自己看来完全不必要的操心,他们依然还是叮嘱再三。此时千万不要觉得他们啰嗦,不做父母不知父母心,当只有一天为人母为人父时,就明白了。只是这种明白不要太晚,更不要因为明白太晚而在这期间伤了父母心。
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译:臣子侍奉君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从君主的旨意,这就是最大的忠心了。古之人为君,国君一言可定人生死。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视为忠心,无论什么旨意臣子都要顺从,这是最大的忠心。这显然是一种专制,限制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行为。势必遭到历史的遗弃。因此解读这句话,只需将“君”不做国君来解释即可。而应该看作天地之道。万物皆是天地之子,应天地而生,无论走到哪里,都逃脱不了天地的规则,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凡事顺应天地之道,顺应事物发展变化之道,才是最大的忠于道。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译:自己修养心性,无论是哀是乐都不会改变原来的心境,知道某些事情的发展无法预料而仍然安心去做,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了。想要忠于道,就要先知道,想要知道就要先做到修养心性,不因外物的影响,不因情绪而左右原本的初心,认定前方的道路时,即便是大雾弥漫,甚至是荆棘密布,但是依然遵从本心,义无反顾的去做,最终成就心中所想。就好像修行之人不知会遇到什么困难,不知要修到哪一步,不知修到何种境界为极,修成之后又如何?但依然在修行。乐于助人者不知帮助他人会遇到什么事,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但还是会去帮助。革命先辈在当时不知今日之盛世真容,但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最终有了万千你我享有的太平之世。
为家,孝敬父母,爱护妻小,和睦共处;为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忠心不二;为道,修身养性,少私寡欲,坚守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