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家具之三束腰和托泥

北京最好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46266.html

上期文章(宋代的家具之二)讲到,明清家具,有的在马蹄腿下保留了托泥结构。而且,这些家具,往往桌面、几面以下有束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具的托泥和束腰。

{托泥}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并对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家具高度比前代有所升高,这时期的墓葬壁画上,首次看到腿足以下出现了横枨,或叫托泥,以使结构更稳固。

山西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局部

时代推移,进入唐代,家具的高度比魏晋进一步增加。这个时期,壶门造型的桌具和床榻非常流行,而且从图画上看,体量多较硕大。

从敦煌图像资料可见,唐代的大型壶门家具,多以壶门为单位分造【形壶门板,再拼合,因此壁画中所绘家具,壶门与壶门之间,常绘有一条竖线。唐末乃至五代,壶门板镶嵌于立柱上的造法日益常见。李诫《营造法式》卷十“小木作制度五”类目的“牙脚帐”中,明确记载了壶门造法:“下用连梯龟脚,中用束腰压青牙子、牙头、牙脚,背版填心。”这是指牙子、牙头、牙脚镶接于壶门边框。

敦煌壁画窟局部

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局部

南宋佚名《画屏人物图》局部

宋代,与传统建筑结构一脉相承的大木梁架结构家具,器型得到发展(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介绍大木梁架结构家具的发展脉络)。同时,在箱体结构家具上,上文提到的托泥结构,已经可以被省略。但是在大型桌具和床榻上,托泥仍然保留,否则其结构的稳固会受到影响。由于桌具的高度高于床榻,对结构的稳固要求更高,宋画中桌具保留托泥的情况更多。

宋佚名《梧阴清暇图》局部

宋刘松年《唐五学士图》局部

{束腰}

再说说束腰。

宋代绘画中,带有托泥结构的家具上,首次出现了束腰。在此之前,束腰未见于木质家具,或与木质家具有亲缘关系的青铜器或陶器、瓷器。而自此以后,不论是绘画形象还是存世实物,带束腰的家具,都较常见。

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北宋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局部

让我们尝试从宋代以前的考古研究和艺术形式中,探究束腰的来源。

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叠涩最早见于东汉墓葬。

砖塔叠涩

图像和实物资料表明,唐代和五代时期,有些壶门式桌上,也运用了砖石建筑的叠涩手法。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桌面面积,而且跪坐或垂足坐在桌旁时,桌面下有了容膝之处。

左图:唐佚名《宫乐图》桌面细部

右图:五代带唇边石桌,五代吴越国康陵墓

但显而易见的是,桌面上设有叠涩的桌具,其外观不够均衡。这似乎也是唐代画作中看到的一部分唐代家具的特点:高型家具尚处在发展的早期,家具的形制、结构尚不够完善,更遑论审美上的成熟。

壶门式桌对叠涩的运用,很可能为日后束腰结构在家具上的出现,埋下了伏笔。而叠涩从造型上看,与后世家具桌面、椅面的冰盘沿很相近,似乎有着无法隔绝的亲缘关系。

除了中国本土的叠涩造法之外,外来艺术和文化,也对家具束腰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影响日益扩大,魏晋南北朝的佛造像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犍陀罗佛像艺术,是我国佛造像的源头。

犍陀罗佛像很多带有须弥座底座。这种须弥座造型,不仅逐渐应用于我国的佛造像中,到了宋代,甚至应用在大型建筑的基座上。

左图:犍陀罗转法轮公元2世纪

右图:佛陀像马图拉考古博物馆藏公元1世纪

左图:佛坐像隋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右图:苑神威造佛坐像唐初保定出土

《营造法式》卷三“殿阶基”条这样写道:“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迭涩。坐〔座〕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

营造法式须弥座台基线图

宋佚名《梧桐庭院图页》局部

《营造法式》的这段文字提到“束腰”、“迭涩”两个名词。束腰即须弥座中间收缩、有立柱分格、平列壸门的部分,而“迭涩”即“叠涩”,就是位在束腰之下或束腰之上,依次向外宽出的各层。

家具和建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具上的结构、名称,多能在同时期的建筑上找到对应。建筑名称上的束腰始现于北宋《营造法式》,家具图像上的束腰则始现于宋画。

在明清的存世家具当中,束腰有窄束腰、高束腰之分,也有在束腰处施以镂空的鱼门洞或海棠口造型的。有的束腰方桌或束腰炕几,在束腰处藏进小抽屉,增添了使用的便利和趣味。

黄花梨独板面心霸王枨条桌,明晚期

古斯塔夫·艾克、曾佑和夫妇旧藏,现藏于北京恭王府

黄花梨束腰三弯腿炕桌,明晚期

上有束腰的收束,束腰之下腿足膨出,进而一路向下,最后以云足和托泥收尾。本来平铺直叙的家具结构,产生了韵律的变化,同时其简洁、干净的架构得以保持。这种在家具骨架上所做的变化,就像我们所说的“美人在骨不在皮”,是更深层的审美。不是表面的符号,而是内在的本质。

「溪山清远」复现的带束腰明式家具

在接触和了解中国古典家具的过程中,我们屡屡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以及审美的细腻。审美的细腻,说到底,在于心灵的丰富、敏感。

托泥,本是结构上必须的构件,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变得不再必要,仅余仪式感层面的、装饰的意义。

束腰,从一开始,就并非因为结构的必须而产生,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发展和存在。正如建筑的基座一样,它把与宗教有关的神秘感和崇敬感,借助造型,潜移默化地植入我们的内心。时光流转,它已经成了我们审美的一部分。

「溪山清远」复现的带束腰明式家具

部分参考书目:

刘显波《唐代家具研究》

王世襄《束腰与托腮——漫话古代家具和建筑的关系》

「溪山清远」是从中国艺术中汲取生活的意境,创造当代生活里中国独有的精神空间,让中国生命哲学和审美中的真意和诗性,重新成为当代生活的样式。

「溪山清远」通过创造家具器物来建设这种生活里的诗意,去复现我们生活中丢失的桃花源。这是一种心灵的应答和领悟,「溪山清远」就像关于生活的作品,重新把我们置入内心的山水和心灵的景观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