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美术画廊中,中国画的长卷是颇具特色的存在。
不信你回想一下,除了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韩国,其他国家和地区是不是很少有长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中国的书写和绘画的载体,无论是竹简还是丝帛,一开始就是卷的形式。
而古希腊的莎草纸、古印度的贝叶、古巴比伦的泥板以及古欧洲的羊皮纸,乃至墙上的壁画,都有长宽比的限制。
而中国的竹简和丝帛,再到后来的纸张,都是可以无限加长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画家们一开始就得思考:在比例这么悬殊的长宽比之下,怎样进行画面的构图布局以及内容的表现?
人物、花鸟还好弄,山水这样一个明显超出人眼观察范围的题材,愣是让中国画家们鼓捣出了“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来适应超长的画幅,发展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现在所评出来的中国传世十大名画,几乎都是长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为:《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从名作的概率上来看,我们几乎可以说:“无长卷,不国画”。
中国画画家几乎没有没画过长卷的。
那么这么多画家当中,谁是长卷之王呢?
这就是一下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仇英。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出身贫寒,十二三岁就跟着父亲做漆工。
繁重的工作并没有摧毁小仇英的天赋,他反而在五颜六色的漆画中,找到了绘画的乐趣。
哪怕在工作之余,他也会利用漆画的工具,描摹画店的作品,琢磨绘画的技巧。
十八岁的时候,仇英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离开了太仓,来到了苏州桃花坞——这里不但手工业发达,能做漆工,更重要的是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等著名画家都在这一带居住、活动,是吴门画派的大本营。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明智的。
有一天,正当仇英一如既往地坐在街角画画时,文征明发现了他。
文征明给了这个小漆工机会,让他为自己的画上色。
可惜仇英当时的技艺还不过关,“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皆不满,乃自设之以赠画履吉先生”——改了两次都不行,文征明只好自己上色才完成作品。这给了仇英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自己辜负了文大师的期望。
于是,仇英开始深入研究设色,这使得他后来在设色赋彩上的成就远迈众人。
就连董其昌这个看不起画匠的人也不得不说:“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而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起雅,若元之丁野夫、钱舜举(钱选)是也。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若文太史(文徵明)极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
为人厚道的文征明并没有放弃仇英,他在入京之前把仇英推荐给了唐伯虎的老师周臣。
得到周臣的指点后,仇英的画技突飞猛进。
仇英的文化修养虽然不足,也没有遍访名山大川的本钱,但他勤奋啊!
他就认准了传统题材,潜心临摹古画。
他通过遍集诸名家的特长,囊括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结合民间的欣赏习惯,创出自己的新风格。
《清河书画舫》一书中称仇英“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种种珍妙”。
慢慢地,仇英“临古”的名声就起来了,不少收藏家就聘请仇英到自己家中临摹古画,以作备份。
仇英天籁阁摹宋人画册
其中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嘉兴收藏家项元汴是仇英的大客户,仇英在这两家不但临摹了大量古画,提高了绘画水平,还进行了创作。
在周凤来家,仇英画出了长达15米的长卷《子虚上林图》
《子虚上林图》
在项元汴家,仇英画了《孝经图》、《临宋元六景》册、《水仙腊梅图轴》等,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很可能也是在项家画完的。
《临宋元六景》部分
《水仙腊梅图轴》
当然,仇英最出名的还是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汉宫春晓图》,这个我将专门写篇文章来进行介绍。
仇英虽然出身不高,但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扎实的画功,让他跻身于“明四家”之列,完成了华丽的人生逆袭。
要知道,当时的画坛,“文人画瞧不起院体画,院体画瞧不起民间画”,仇英能从漆工脱颖而出,确实很不容易。
仇英尤其擅长于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又闪现着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体格。
但由于他的书法底子不好,所以仇英的画很少有长篇的题识,落款也非常简单,甚至很多仇英的作品还是请他人代为题诗作跋。
这就使得后人很难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创作背景,有些甚至连创作时间都弄不清。
再加上明清时期文人对仇英有意无意的轻视,各种史料对仇英的生平记载过少,给研究他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写这篇介绍他的文章,资料、素材就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可能是因为画画太用功、太耗神了(仇英画的大部分是工笔重彩,这可是细活儿,而且他还创作了不少长卷)所以,大约在年仇英就过世了,年仅55岁。
相比之下,明四家中,沈周、文征明后期都选择了“粗放”的写意画,以应付众多求画者,相对就轻松多了,所以沈周活了83岁,文征明活到了90岁。
——可见,从古至今,职业压力都是致人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拼得多死得早啊!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