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于是想谈一谈中国的孝道,和那些被“孝顺”毁掉的人。
中国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根深蒂固于家庭之中,“孝”更是用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善良,即所谓的“百善孝为先”。而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孝”,“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要听话,要顺从父母。”可就是这样的孝顺,有时候轻而易举地就毁掉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
朋友是被父母打着长大的。
母亲生了两个女儿,姐姐备受宠爱,而她备受冷落、责骂、殴打。大概是母亲生她的时候遭遇难产,差点失去了性命,所以格外讨厌她。难产并不是她的错,但是她的母亲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她觉得这就是她的错。
于是她乖巧、懂事、听话、挨打,以此来消解母亲对她的嫌弃。
她曾说,过了二十多年,感到最快乐的时光是六岁以前在外公外婆家的时候。
六岁之后,被父母接回身边,从此在姐姐的排挤、父母的打骂中成长。好在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自己勤工俭学,做兼职供自己读书,走出冷漠的家庭,在远离家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即便是父母对她冷漠,她对父母没有任何感情,但她至始至终,她都没有逃出“孝顺”的套索。
家里好事无她,坏事绝不会忘记她。父母向她索取什么,她就给什么,按她的话说就是:“虽然他们对我不好,但是毕竟生了我。”
以至于工作了几年的她,积蓄都给了父母。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成为心中的阴影与恐惧,一直以来都奉行独身主义,不敢沾惹爱情与婚姻。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然后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父母。
她长久以来的状态是悲观抑郁,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她在“孝顺”的套索里,失去了自己与自己的生活。
虽然很心疼朋友,但并不认同她这样的“孝顺”。
中国数千年的孝道文化,其实有着极其糟粕的一面,我称之为“愚孝”。其中原因大概是对“孝”一定程度上的曲解。
何为“孝”?
《左氏传》中晏子说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也说到:“父慈其子,必教以义方。子孝其父,必箴其缺失。”
父母要疼爱子女,但要教子有方,而不是一味的宠溺。子女要孝敬父母,也并非的一味的顺从,还要劝诫父母的缺失。
《孔子家语·六本》中则认为,真正的孝子应该逃避长辈盛怒的时候,而不是像曾参那样,任其父亲打得晕厥也不逃走。《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明真正的孝顺要在爱护好自己的基础上。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能摒弃掉是非黑白,一味顺从父母的意愿,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愚孝”。
愚孝不仅会毁掉一个人,还会毁掉一个家庭。
中国存在的数千年不可调和的婆媳矛盾,就存在愚孝的一面。大多数时候是儿子过于注重自己的孝道,而不知道平衡处理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离婚女人的自述:婆婆早年丧夫,于是把所有的爱与希望都倾注在她丈夫身上。丈夫知道母亲独自养大自己不容易,于是对母亲言听计从。她与丈夫最初感情很好,很和睦恩爱。但是后来不断升级的婆媳矛盾,逐渐让她看清了一个只知道孝顺的丈夫有多可怕。每次婆媳吵架,无论谁对谁错,丈夫总是站在母亲的那一边。更不可理喻的是,有时候丈夫会与他母亲一起家暴自己。最后终于彻底受不了,她选择离婚了。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中写到:“在情感勒索的关系中,我们以(牺牲)自己的需要为代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