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昌邑王到汉帝,刘贺经历了什么宣帝封他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从昌邑王到汉帝,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权臣霍光废黜,这中间充满了阴谋、算计、斗争等等,是西汉中期的一出精彩的政治大戏。但是刘贺这位废帝,即便被废闲居十年之后仍然让宣帝挂念不已,甚至赐爵“海昏侯”,这是真情还是假意,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政治阴谋呢?

刘贺如何可以继承大统?

说起来刘贺也是有个好出身的,其祖母李夫人是武帝时期著名的艺术家,不仅貌美出众,更是能歌善舞,其兄李延年创作了《北方有佳人》一歌为武帝献上,李夫人因此入宫得宠,并诞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昌邑王刘髆。但是红颜薄命,李夫人竟早早离世,武帝悲痛之下以皇后礼安葬了她,尔后为了能时时想起李夫人之美貌,特意让人将她生前的样貌画了下来,挂在甘泉宫内以作怀念。

李夫人之死让汉武帝倍感神伤,这他在《秋风辞》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后又分别作了《落叶哀蝉曲》和《李夫人赋》来寄托自己的哀思。他把对李夫人的这种爱更是爱屋及乌传到了李夫人的亲人们身上,如“贰师将军”李广利是继卫青之后又一位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将军;再如曾受宫刑的李延年也被破格提拔为“协律都尉”,受尽荣宠;李夫人的儿子更是被分封到了富裕之地昌邑,即便汉武帝驾崩时都没有忘记李夫人,特地命霍光配享宗庙,追尊号为“孝武皇后”。

所以从武帝对李夫人怜爱之深、情谊之重来看,昌邑王刘髆本来在“巫蛊之祸”后也是有机会成为太子的。当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五原讨伐匈奴前已经与丞相刘屈氂已经达成协议,密谋为昌邑王刘髆谋取太子之位。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内者令郭穰向武帝告发李广利与刘屈氂“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汉武帝最忌讳的“巫蛊”再次出现,顿时大怒,刘屈氂被用“厨车”拉着游街示众之后腰斩于长安城东市,并“夷三族”。李广利得知消息后一心想着立功赎罪,以数万汉家好男儿做赌注贸然进军,结果大败后投降了匈奴,一年后被单于所杀,其家人亦被族灭。

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之位空缺,三子燕王刘旦蹭得最欢,结果差点被削爵;齐怀王刘闳已死于封地;四子刘胥“不尊法度”为武帝不喜;五子刘髆也已病故;唯有钩弋夫人所生幼子刘弗陵怀胎十四个月,被武帝认为是一种非凡的吉兆,早在太始三年“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在一定程度上,早已有了立刘弗陵为太子的意图。

后元二年二月初七,意识到身将不起的汉武帝终于正式宣告“立皇子刘弗陵为太子”,令霍光、车千秋、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并受遗诏,辅导少主”,两天后汉武帝驾崩,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意外得到皇位,但却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吃喝玩乐…甚至宫闱之事也被权臣霍光所掌控,就连皇后都是霍光的外孙女。霍光出于私心想让自己外孙女怀上龙种,甚至让内侍禁止了昭帝与其他嫔妃的云雨之欢,这在《汉书》中有详细记载。

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

汉昭帝连男女之事都被霍光“一言而决之”,更不用说其他政事要务,所以很快在郁郁之下便驾崩。因为一直是上官皇后侍寝,被立皇后之时才八岁,一直到汉昭帝驾崩也不过才十五岁而已,显然这个所谓皇后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以至于“昭帝崩遂绝继嗣。”

汉昭帝之死给汉武帝的其他子孙上台提供了机会,其中就有二代昌邑王刘贺,但是新帝呼声最高的却是广陵王刘胥。在“立君立长”和“立君立贤”的问题上,霍光与朝臣们产生了分歧。霍光的目的很明确:他需要一个容易掌控的皇子皇孙来当皇帝,而刘胥体格壮硕,“空手能搏熊彘猛兽”,自己是无法掌控此人的,所以提出“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的典故以证“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

而在这微妙时刻,霍光的外孙女出面了,她随口提了一句:“何不迎昌邑王入宫?众人一听觉得有道理,毕竟汉武帝当初曾有过立刘髆为太子的想法,如今汉昭帝绝嗣,再立昌邑王,也是顺应了武帝遗愿,而汉昭帝驾崩,必须快速定下新君来长安主持昭帝丧礼,尽管知道这也是霍光的意思,所以很快就达成了妥协。

那么霍光为何要选择昌邑王刘贺为新君呢,其实这也是经过长久考量作出的决定。首先,刘贺是武帝孙子,辈分又比刘胥低,更有利于用外孙女皇太后之名弹压他。其次,刘贺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年岁尚小,极易控制。最后,刘贺的智商恐怕有些问题,时人张敞称其“轻狂不惠”,也就是“白痴”的意思。这样一个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傀儡,所以这也是刘贺能成为新君的主要原因。

二十七天的皇帝,刘贺身上发生了什么?

但是让霍光死活没有想到的是,“白痴”有的时候比正常人更具有不可控性。

当昌邑王刘贺一行人快到长安城时,龚遂劝道:“依照礼制,奔丧望见国都哭。”刘贺却不耐烦扭过头去说道:“我嗌痛,不能哭。”等车驾到了城门,龚遂再次劝道:“可凭轼而哭。”刘贺却再次怼了回去:“城门与郭门等耳!”

在即将承继大统的关键时刻,凡是个正常人都会稍加克制,表现个样子给朝臣们看,以留下个好形象。但刘贺却如此不着调,再加上他路上那些诡异的行为举止,已经充分证明他的神志的确有些问题。

随着刘贺越来越接近未央宫,车马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他看到宏伟壮观的宫殿,成群结队宛若仙女般的宫女们,他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个地方的主人,忘乎所以之下居然在马车上跳了起来大喊大叫。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东阙门,龚遂拦住他的马车道:“吊丧帐在驰道之北,马行不过数步,大王当立即下车,向着宫阙西南匍匐于地,放声痛哭,尽情哀伤。”

这是龚遂第三次劝刘贺表哀,他这才同意,假迷三道哭了一气,甚至没跟迎面而来的大将军霍光和丞相杨敞打招呼,便掉转头上车回到了城中的昌邑王府。

元平元年六月一日,刘贺在昭帝灵柩前接皇帝玺,袭尊号,尊上官氏为皇太后。接过代表国家权力的皇帝玺印后,他竟然很不尊重地随手放入锦带中,让一干大臣差点惊掉下巴,而后才开始主持昭帝的丧礼。

皇帝丧礼有着严格规定,刘贺不仅要主持六天的丧礼,而是应守丧尽哀,素食寡欲。但是第一天晚上,刘贺就将丧礼抛之脑后,嫌素食无味,私下派人去城中采购了肉食;在夜里,更是与带来的二百多位昌邑臣仆们嬉戏无度,其乐鼓之声竟传至宫外去,这些举动让朝臣们气愤不已。要知道汉朝“以孝治天下”,如此不守丧礼就是大不孝的表现,霍光看在眼中也是恨在心里。

在昭帝出殡后,刘贺以为便是万事大吉,他不仅在未央宫前殿与臣下大吃大喝,还让伶人入内鼓吹弹唱,更过分的是昭帝入祖祠的祭礼还未举行,他却启用玺书派使者回昌邑国,以皇帝“三太牢祠”的规制祭奠生父刘髆,这既违背了“三年不祭”生父之义,又违背了“为昭帝之后者为子”之义,玩弄礼仪规制,行为失当,引起朝臣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对。

而后更是不加收敛,昭帝丧期未过,刘贺便每天与近臣饮酒作乐,观虎豹相斗,时不常的招来皮轩车,举着九旒旗,驰驱于皇城内。昌邑国随他来的臣仆,几乎人人升官,有些更被刘贺直接安置在重要的军政部门。

按道理说,霍光明知刘贺“清狂”,不免做些常人难以理解之事,但为何刘贺仅仅当了二十七天的皇帝,他便以“行昏乱,危社稷”的罪状,让上官太后出面将其强行废除?如果刘贺所作所为真的已经危害社稷,朝廷上下尽人皆知才对,而霍光宣布将其废黜之时,却是“群臣皆惊愕失色”的表现?为何如此?其间必有隐情。

的确没错,刘贺不仅做了些不敬礼法的事情,他还亲自“诏命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调整了太后长乐宫的戍卫,这是控制上官太后生命安危的最重要职位,刘贺想干吗?

没错,刘贺就是想着发动政变,不过估计是他手下那帮有野心的谄媚之臣所操作,目的就是清除霍光党羽。然而,刘贺这种政治斗争中的小蚂蚁哪能比得上霍光精明,在刘贺刚有动作之时,霍光便直接发动了政变,将其废黜了皇帝之位,并搜索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二百多名臣子,以“亡辅导之谊,陷于王恶”的名义尽数斩杀,而这些人临刑前大声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也足可证明这些人有图谋夺权的企图。

所以说,霍光废刘贺,并不是因为刘贺的所作所为有多么天怒人怨,而是要将隐患灭于萌芽之中,后人对此作出了精准的概括。

观其临死之言,则昌邑群臣,亦谋为变,光微觉之,不独以其行淫乱而忧懑改图。

这场政变相当成功也相当顺利,霍光在行政程序上做得非常缜密,不仅符合大汉朝的法律,更是挖出了刘贺“未见命高庙”的明显政治瑕疵否定了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因为“告庙”是每任皇帝必须履行的一道程序,这也正是后来史书中刘贺不被单独列帝的重要原因。

刘贺被废后,情急之下居然说出一句“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然无道,不应失国”的话来,这是《孝经》中孔子的一句话,刘贺此时说出恰如其分,但霍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句“汝何为天子”便打发了他。

刘贺被废之后,霍光让其归昌邑,赐给他两千户食邑,以前昌邑王的家财也尽数归他。然而对他最为严厉的措施是:撤销昌邑国,改为山阳郡,由郡太守管理此地。言下之意就是刘贺被废黜帝位,就连爵位也被削,成为一个只有食邑而无爵位无权力的普通人。

汉宣帝赐刘贺爵“海昏侯”,其意何在?

在废黜刘贺帝位后,霍光仍然需要扶持一个刘姓皇子皇孙做皇帝,光禄大夫邴吉建议“近亲唯有卫太子孙号皇曾孙在民间,咸称述焉”,霍光也同意,于是选定了皇曾孙刘病已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宣帝自幼饱经磨难,与昭帝和废帝刘贺不同,他“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所以早有思想准备,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只是耐心等待时机,其他一切交给天意。

等熬到地节二年三月,霍光病重去世,宣帝为之痛哭流涕,与上官太后一同前去治丧,追谥为宣成侯,以帝王级别将霍光埋葬于茂陵。他同时又对霍光家人大加封封赏,尤其封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以车骑都尉领尚书事”,顶替了原来霍光的职位。

这一切不过是迷惑霍家人而已。

亲政之后的宣帝慢慢地露出了獠牙。他先是小心谨慎地提拔自己的外戚担任要职;紧接着立下了太子;频繁以外敌之由调动霍家子弟,逐渐架空他们的兵权;以高官之位换来了未央宫和长乐宫的都尉之职,解除了皇宫内的威胁。

霍家恐慌之余决定反击,结果谋事不密,于地节四年七月败露,霍禹被腰斩,霍山、霍云等自杀身亡,八月,皇后霍成君被废,此事牵连长安城中有数千户人家被灭族。至此,霍光留下的隐患已经被宣帝拔除一空,宣帝的帝位已经坚如磐石。

地节三年,在霍光死后的第一时间,在宣帝的心中想到的不是拔除霍家残余势力,而是作了一项重要任命,将原豫州刺史派往山阳郡当了太守,这是为何?再联想之前被废的刘贺,就知分晓了。

这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刘贺,虽然没有东山再起的企图,尤其遇到奸诈的霍光和精明的宣帝,他更没有什么机会,在被废的十多年里一直在山阳郡守的严密监管之下,其住所外常年有大量的兵丁士卒在巡逻,名义虽为“查往来者,以备盗贼”,但实际上却是“令其宫中清净,不得妄有异人也!”刘贺这位没有任何爵位身份的废帝也是过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元康三年三月,汉宣帝突然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食邑四千户。

为什么会突然分封一个废帝?宣帝有着怎样的心思?

首先,汉宣帝尊礼。汉朝“以孝治天下”,刘贺虽然作为废帝,但毕竟是汉宣帝的长辈,他认为“骨肉至亲虽分离,但毕竟同出一根”,所以理应赐给刘贺有与之相对的爵位,以避免他顶着“废帝”这个不尴不尬状态继续下去,同时坐吃山空,到时候落魄的话自己这个皇帝也受诟病。

其次,对宣帝已无威胁。张敞报告了刘贺的状况后,他足以确认刘贺的确是个白痴一样的人物,“由此知贺不足忌”,所以将他放置于江南卑湿之地,交通不便,势单力薄,必然更不会对宣帝形成威胁,所以才会分封到海昏国。

最后,这是宣帝对“霍光乱政”时期的一个。随着宣帝对朝政掌控的稳固,已经不必对刘贺有什么顾忌,将其封为海昏侯,从而改变其变相囚禁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生活之中,一来是向臣民强调自己拨乱反正后自己君临天下的全新气象,更是借此收买人心、扩大和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也为皇族中人吃了一个定心丸。

当然,刘贺受封海昏侯,虽然不见得“海昏”二字是贬低的意思,但剥夺了“奉宗庙朝聘之礼”,就是说不得参加任何皇族的祭祀活动,变相否定了他有着皇族的合法性,当然这意味着不用承担给宗庙的大量费用,这也是海昏侯墓中有大量黄金的主要原因。

结语

刘贺之登基称帝,立也霍光,废也霍光,这并不取决于刘贺有多优秀,或者多昏乱,政治斗争就是如此,败了的总是如丧家之犬。不过在“人治”的时代,一个贤良的君主绝对是国家人民的福祉,他可以推动国家民族向前发展,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汉宣帝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的君主,所以他才会给刘贺这样一个“废帝”加封爵位,尽管有着种种私心作祟,但不能不说这仍然是一个仁义的举动。

参考资料:《海昏侯刘贺》、《汉书》、《发现海昏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