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彦斌
法学学者
以孝为先,蕴含着对话式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仁、礼、德本来是孔子的核心概念,但是孔子第一课似乎并未直接切入仁和礼,没有概念先行——来日方长,先从日常中的孝说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假如《论语》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的“请益”对话录之合编,假如论语的顺序不是乱简杂排,而有一定顺序,那么紧接着孔子开讲辞的,便是关于孔子的学生有若(有子)对“孝悌”的讨论,而“孝悌”的起点是“孝”。讲到这里,我们先引入《孝经》当中的第一段: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孔子问曾参:先王有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你知道吗?曾参本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或许入学不久,似是被问懵了,离开坐席恭敬地回答:学生反应不过来,我怎么知道这么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孔子说,是孝。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是一个典型的课堂情景,形成《论语·学而》的对应。就形式来说,《孝经》孔子问,曾参答,这当然是“请益”的应有之义。除了学生问,老师答,当然也有老师问,学生答,故有“避席”“复坐”的动作描述之语。这样来看,有若直接切入“其为人也孝悌”这句有点“没头没脑”的话,当亦是如孝经般与孔子讨论的内容。就内容来说,《孝经》主题是孝,所以开篇就讲孝,当然切题,但孔子又在《孝经》的开篇把孝当做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来源,这与《论语·学而》是一致的。《孝经》里孔子讲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学而》里有若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是德之本,一个是仁之本,连用词和构词方式都相同,孝经和论语这两段话语,完全不是隔空对话,而更可能是现场对话,甚至可能是孔子课堂常规的首场对话。
以孝为先,蕴含着对话式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孝是生活中平常而温馨的场景,极具日常生活的亲切性,不抽象,也不高远,是实实在在做人之本分。仁、礼、德本来是孔子的核心概念,但是孔子第一课似乎并未直接切入仁和礼,没有概念先行——来日方长,先从日常中的孝说起。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爱,其中有无限温暖和付出;异性之爱,蕴含着激情和内心的颤动。此二种爱当中,都有生命繁衍的成分在,可以说是生命个体最重要的本能和本质。父母和异性之爱,最能诠释利他即利己,以对方的满意和舒畅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但是父母之爱恒久,有更高的生命命令;异性之爱有恒久之事例,也有短暂之欢情,也与生命的某种本能有关。而就子女对父母来说,既有生命本质意义上的爱,也有相当程度上的依赖。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及春秋以前,人类普遍寿命难长,越如此,则父母去世时,子女幼小者越多,幼小之年,尚不能自保,更需依赖父母。而当子女成长到深深懂得亲情的珍贵时,恐怕很多父母已经辞世而去。所以,只有爱和依赖,在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当中还是不够的,要让子女真正懂得对父母的爱,就要在爱上加上感恩和责任,这就是孝,孝是爱、感恩和责任的叠加。
强调孝,比单纯强调爱,之于社群的意义更大。假如爱完全是父母一般的以付出为快乐,本来是极好的,但是生存资源永远有限,人确宜把自己和自己的基因管好,由此,自利和利他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父母对子女的爱的确不能完全推演到所有个体当中。孝,作为爱、感恩和责任的叠加,的确更适合作为社群交往的参照。爱是浓浓情感,感恩是一种超越博弈与计算的交流之道,责任是一种理性与担当。由是,孝比子女对父母的本能的依赖丰富了很多,正如《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善事父母者。”
正因为孝是爱、感恩和责任的叠加,而且这种叠加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孝作为家庭中的日常,本身不突兀,不需要理论的论证,所以孝成为孔子谈论的起点从在家里真诚而不是装样子的孝做起,直到走入社群时,真诚地爱着和关心着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尽心竭力对父母好,用心对待所参与的国家事务,认真对待五湖四海中有缘相遇志同道合的友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对父母彬彬有礼,到工作中彬彬有礼,尊敬科层制当中的上级与长者,不构成阻却秩序运转的力量:“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好犯上”和“好作乱”,关键在“好”,在有子这里大致为“喜欢、惯于”,大致是失去了合作精神,而不是失去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怀疑精神和反抗精神。
孔子是其父亲的幼子,三岁时父亲病逝,由此,孔子终身没有对父亲尽孝道的机会,或许这是孔子心里永远的痛和缺憾。孔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们,但并未反过来要求他的学生们这样对他,而是劝诫大家从孝父母开始,有机会就孝,这样才不会痛:“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责编: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