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武儒家复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阶层分化

(原文近4万字,是在年关于蒋庆的一个评论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原因是形势变了。这12年来,中国有很大变化,新儒家也有很大变化。所以,本文是由点及面,从对蒋庆的评论开始,涉及对新儒家的整体评估。当然,也涉及对中国道路的讨论,而且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的问题。

年1月起,在《经济导刊》杂志上分三次刊发,题为《新儒家的心性与政治》。杂志在刊发时做了大量编辑工作,我非常感激。但这里仍然刊出我的原文。因原文较长,不太适合网络传播,因此,我在这里也将分开连载,供大家参考。)

新儒家的心性与政治(四)

儒家复兴与阶层固化

经常有人以国外对儒家越来越重视来证明儒家的价值。其实,如前文所论,这是一个误会。一个人穷的时候,他的祖先自然也不会得到什么尊重,当他发达了之后,重修祖坟,邻居们纷纷表示,他的祖先就不是一般人。这种恭维只是客套话,并不一定真正代表邻居的想法。正常人自然会一笑置之,但如果有人却真的以为自己的成功确实是因为遥远的祖先就与众不同,则未免太把别人的客套话当真了。

然而不幸的是,国内似乎真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认为,而且其中还不乏政经要人,这种趋势就未免让人担心他们是不是中了别人的糖衣炮弹了。

除了新儒家在思想界的声音越来越大,在社会上,儒家的影响力近些年来也呈稳步扩大之势。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也许是各种国学班和读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遍地开花,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白领数量庞大,消费能力强,但生活压力又比较大,精神上容易产生空虚的感觉,国学和读经为他们提供了宗教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一些年轻的白领父母对现代教育深感失望,于是转而求助于传统文化,希望能得到心灵的慰藉。阅读经典自然是好事,应当支持和鼓励,但读经在近十年来的语境中,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经典,而是特指一些机构专门招收年幼的孩子背诵《千字文》、《三字经》、《孝经》及四书五经等等旧社会的蒙童读物的情况。

年之前,社会上就已经出现零星的读经、祭孔活动,但并未引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