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画苑先文而后墨品正而韵高冉令

治疗荨麻疹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撰稿:徐传法

网络编辑:郝枫

冉令江年生,山东肥城人。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高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赏评》期刊编委,江苏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多次担任中国书协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审读委员。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名家邀请展、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巡展、第三届扇面书法展等全国性展览40余次。曾获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奖”、中国书法风云榜“书法新锐奖”,山西书法年度贡献奖等。参加全国性书学研讨会20余次,在《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2部。《书画世界》《艺术中国》《新美域》《山西文化》等期刊曾作专题介绍。

与冉令江认识已逾十年了,恬淡的交往,如同涓涓细流,几乎渗进了我们日常书画生活的每个细节。

尝言:“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先文而后墨”,是古代书家的立身旨要,也是当今书法从业者的共识。先文之“文”,不仅仅指中国之文化传统,亦包含“人文化成”之意,书法作为中国之最高艺术,如同陶瓷、丝绸、饮膳、佩戴玩弄一样,虽亦历代有变,而亦一气相承,古今相通。而相承、相通正是书法的文化属性,而这一属性也决定了书家对“道”的崇尚和对“文”的重视。回望书史,大凡卓有成就者,无一不以“文”立身,近现代书家的学者身份尤为明显,这一旨要令江自当明晰,自然地成为了“先文而后墨”的践行者。

因为令江的“好文”而善思,研究生一入门,即走上了真正的书法“研习”之路。以道统技,技道双修。姚鼐言:“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令江先究“道”而后研“技”,用自己的勤奋与执着,披荆斩棘而独辟蹊径。“有的道比较深奥,抑之欲其奥,有的道比较隐晦,扬之欲其明,有的道受到阻碍,疏之欲其通”(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总之修身、读书、为文一成不变,故令江的书法研习之路一直通达顺畅。就其发表文章而言,亦遵循其中的“道”,形式上,先是简短的书法评论,再到宏阔的学术论文;内容上,先由书法现象的自我见解,再到艺术观点的深刻思辨,长长短短,频频迭出,正所谓“技之精者必近道”。至今令江已发表文章六十余篇,这对于刚过而立不久的青年学者实属不易。

《琅琊王氏家训》节录55×60cm《咸康三年砖题跋》55×65cm《左宗棠与陶少云书》46×69cm

常年的读书好文,使得令江有了厚实的文化积累,作品的气象乃至人的气质,都有了很大提升,多了些书卷气息,其貌温婉而充实,其书恬淡而简静。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令江的书法以章草为主,旁涉其他四书体。每每展观令江书作,总会让人若有所思,心有所动。细细想来,不外两点——品正和韵高。所谓“品正”,是指书法的规范和纯正。令江对章草的研习,自始至终一以贯之,从不受外界所干扰,更不追慕时风,我行我素,我写我心,多年来一直不蔓不枝地痴迷章草,不卑不亢而心有所得。而令江对于章草的取法同样体现出纯正典雅的特征,先是追根溯源,由先秦的竹木简牍,到两汉的简帛墨迹;再是析源探流,由汉末的张芝、皇象,到魏晋索靖、羲献诸家。凡晋唐以前章草经典、隶草简牍、残纸无不涉及,并能博涉约取。自身的笃定与取法的纯粹,如此纵横两条线的交错,形成其书法品正雅清的面貌,这种纯正与典雅,反过来又作用了他的书写自信。

晋傅咸《孝经诗二章》35×70cm陶渊明《归园田居》24×45cm陶渊明《饮酒》47×cm林逋《省心录》语联69×cm袁采《袁氏世范》节录69×cm

提及“韵高”,自然想起刘熙载品评王羲之书法“力驱万夫,韵高千古”之语。“韵”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精神品格,它传达的是超乎象外的内在气度,自古即是书家的追求指向。刘伯简以力、韵二字品评书圣,亦足见“韵”于书法的分量。令江的作品虽然还无法企及古人,但依然显现出不俗的气质,原本字字独立的章草,在笔下从容优悠,矫健流畅,浑然一体。如东坡居士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令江书作中所呈现的意韵和功力显然是得于心而难铭,当有目而有据的。

作为多年的书友,一时难以述清对时刻进步的冉令江的全部认知,但寥寥数语,足见我的真情。有理由相信,令江在书法乃至艺术学一域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绩。我们期之待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