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多兴割肉熬汤救病母,一双鞋穿40年,被

"孝"之一字,于我中华民族重若万钧。从公元前年的西周至今,强调孝的经典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行,孝之所由生也。"亲友人命危浅之际,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其安康,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也不愿意放弃,甚至求诸神佛。

在庙宇,宗教音乐的评论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人们对自己重病家人的祈愿。一字一句由无可奈何的痛苦凝结而成,令见者伤心,闻者落泪。经常可见由孝道诉诸宗教之人,其他状况却是少见,而今天却有这么一位先生将宗教诉诸孝道毫不犹豫地一刀划出了一个感天动地的人生。

一、与佛结缘,割肉救母

他叫陈多兴,出生于年的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北中镇是一个禅宗二祖慧可和禅宗三祖僧璨的驻锡之地。可想而知,如此佛门圣地,必然佛教气氛浓厚,往来僧侣多汇于此。

他早年丧父,母亲信仰佛教,每逢特殊时节必要拜佛,并且每次都会带着小小的陈多兴。因此,一个充满佛教养分的土壤就此在多兴的心中形成了。在多兴5岁时,一位和尚路过陈家,见陈多兴与佛有缘,便点化了一番,从此一个有关佛的种子就在小多兴的心中埋下。

当时的小多兴也许还懵懵懂懂,寄情玩耍,并不明白那位和尚说的是什么。然而不出那位和尚所言,后来的陈多兴开始逐渐体会到佛教的玄妙。那个有关佛的种子慢慢发芽了。

14岁时,陈多兴便开始在距家几里外的塔纳庵内修行。五年后,陈多兴正式剃度出家修行,法号“觉定”,时年19岁。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当初的小多兴,已是19岁的觉定法师,然而,其德之本从未改变。

觉定法师虽然出家为僧去研习佛法,却不曾忘记人的立身之本。他白天照顾母亲,晚上去寺庙学习经文。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13年时间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消逝。不知不觉间,母亲老了,他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母亲突然病倒了,他四处为母亲求医问药,却仍没有使母亲痊愈。看着日渐消瘦的母亲,无力感由四肢涌上心头,引起阵阵心痛,他还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直到某一天,病中的母亲在床前告诉他,想再吃一次肉。

然而,出家为僧的他身上并没有钱,家中也一直很贫苦,怎么能够给母亲买到肉呢?况且佛门中人,不让杀生。既没钱买肉,也不能够去杀生来给母亲取肉,怎么办?焦思苦虑间,他想起了经文中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

佛祖为了拯救鹰爪下的鸽子,使其免于葬身鹰腹,同时保全鹰的性命不让它被饿死,便从自己身上割下了与鸽子等重的肉给鹰吃,实现了两全之策。

如今,自己也陷于两难的境地,何不割肉给母亲吃呢?于是他便从自己的手臂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母亲吃,母亲吃了肉竟然奇迹般的好转了!

二、祸不单行,母丧寺毁

从那以后,觉定法师愈发地虔诚礼佛,心中有关佛的种子扎了根,开始长得愈发茁壮。他割肉救母的事迹后来也成为当时那片地域的奇谈,被人们广为传颂。

然而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时间总是在消失。华屋山丘,人生易老,这是谁也没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母亲的生命之火已然萎去,最后她还是走了。觉定法师于尘世的最后牵挂不复存在,一切仿佛尘埃落定。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安葬好母亲之后不久,他又经历了一段令他难以忘怀的动荡时期。

在年,觉定法师所在修行的塔纳庵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由于寺庙建筑材料大多易燃,火势一时间难以被扑灭。想到寺庙里那些珍贵的佛经,他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海,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了一些佛经。

可大部分的珍贵资料最终还是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塔纳庵也没能保住。僧人们被迫下了山。下山后,觉定法师年逾古稀的师父在家圆寂了。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觉定法师人生中两位重要的人相继离世,其中苦滋味他人难能体会。

三、一心修佛,重建庙宇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遭遇的种种并没有抑制觉定法师心中的那粒种子的成长,他仍一心坚定不移地修佛。正如他曾作下的这样一首偈:“惊涛骇浪一浮舟,二十五年浪里游;万拷千磨难不倒,誓奔极乐不回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个13年过去了。在年,觉定法师在看到太湖一带的寺庙的时候,内心感慨万千,重新修建塔纳庵的想法又在心头涌起。

直到一九八一年辛酉元旦之夜,觉定法师在休憩的时候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梦中指点他,说从前太湖县北中镇的黑石山(金龙山)曾有一座寺庙,但是后来被毁坏了,希望它能够被重建起来。

这个地方前面是韦陀山,左面是钟山,右面是鼓山,下面有木鱼石山,是三圣之象。觉定法师认为这是观音菩萨点化,于是他在选好地方,又取得了当地村民的同意后,第二天一早就马不停蹄地找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得到审批后,他就立刻开始着手修建寺庙。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修建一座寺庙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觉定法师多年来省吃俭用,用自己以所剩无几的积蓄雇用了一批工人来打地基。随后,他和徒弟昌圆、昌进等人下山去挑来砖瓦,每一砖、每一瓦都是他们满怀虔诚地一趟趟挑上山的。

觉定法师重建塔纳庵的消息传出之后,社会各界人士深感其诚,纷纷出资出力帮助觉定法师修建寺庙。六年后,寺庙修建完成,觉定法师陈多兴也了却了心中二十多年来的愿望。

年6月2日,政府文件批复将塔纳庵作为宗教道场。

年12月6日,政府同意将“塔纳庵”更名“正觉寺”。

如今在寺庙早期的大殿内,仍然可以看到地上一块由觉定法师亲自烧制的砖石,那块砖石上面在出窑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莲花的形状,这在佛家眼里是吉祥之兆。

四、潜心修行,广结善缘

此后,觉定法师便在寺庙中潜心修行。在他心中那关于佛种子仍然没有停止生长。他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从不食用油盐,饮食上总是清水煮菜,粥里也难见几粒米。他穿着简朴,从出家开始到年,觉定法师只买过一双胶鞋。尽管已经破旧得不能再穿了,他仍然舍不得扔掉,还是把它放到袋子里面保存起来。

其它鞋全是自己编的草鞋,破掉了就补一补继续穿,通过这样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之心。

觉定法师的弟子昌进法师听从师命,去江西读书并游历四大名山,而后回到山里协助师父继续修建寺庙。在师徒和各界社会人士的努力下,正觉寺从年创建以来,已经被修成了有上中下三重佛殿、环山公路、斋堂、寮房、客堂、钟鼓楼等建筑设施的寺庙。

而如今的“正觉寺”中,时不时的有香客信徒前来拜访,庙中的香火钱也数不胜数,可他却依然清贫待己,不过对他人却从不吝啬。他自种自吃,八十岁之前坚决不要人供养,不但如此,他为自己规定,八十岁之前他要供养别人。

现在,觉定法师已经88岁了,虽然他已经有了不少弟子,但是他仍然保留了当初下地做农活的习惯。而且他一直没有忘记当初在重建寺庙的时候社会给予的帮助,所以时常以身作则,带领弟子们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寺庙里经常有人向他请教佛法,倾诉自己,他也总能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人领悟到更高深的佛法,为人们传习诵经。周围村民有心结的时候,都会找觉定法师来请求指点,而觉定法师也总是能够在一番交谈中化解村民的心结。受他恩惠的邻里乡亲送他外号"老师公"。

老师公在当地村民之中的威望也非常的高,村民们看到他腿脚不方便的时候,都会主动的去搀扶他。在年的那场大洪水中,他和弟子们还主动收留了山下的村民前来避难。

佛曰:“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觉定法师不论是对亲人还是对世人都以慈悲待之,所以世界也对他以慈悲待之。如果说他心中有关佛的种子已经长大并具有形态,我想那一定是菩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