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因为年龄太小的原因,当时是刚到6岁就开始上一年级。到一年级以后,各种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孩子萌!说什么,他用一双无辜的眼睛把你望着。和同学间的交流也反映出来见多识广的孩子谈吐就是不一样。。。。。。孩子的自信心受损。
现在想想,很感谢祝老师在一年级开始就引导孩子们读课外书,也是她的引导,让我有一种全新的理念:现在的孩子课堂上的差距其实是课后的积累的差距。我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所以,我们开始了每天阅读,最开始是10分钟。孩子也有不配合的时候,偶尔也会烦,也会不想读。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阅读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就读《日有所诵》句子短,押韵,大声读,朗朗上口,特别有趣。一篇文章很快就自然地背下来了。几年过去了,我现在都还记得:小鼓、小鼓、敲敲它,不痛,不痛;小鼓、小鼓,问问它,不懂、不懂。孩子一年级上册的时候,有很多字不认识,通过阅读,让拼音也变成熟练了。同时,最喜欢的就是妈妈给他读,每天都会沉浸在妈妈读书的享受中,有时候累了,也会换着角色来读。
后来,发现孩子特别自我,就开始读《爱的故事》,分享着其中很多的故事。教育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继续着。稍微大一点,一年级下期开始了摘抄积累,不读书不提笔,读书一定要提笔,不记得是哪位名人的忠告。感谢祝老师,也是这样要求的,所以,孩子一直都在积累的途中,后来开始写作文的时候,还会去翻翻小册子,我可以用到哪些词语。在这些日子里,我们分别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阅读,自主学习被培养出来了。
同时,我们穿插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子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偶尔也读读《弟子规》《三字经》《孝经》。。。。。。
三年级开始,已经开始读文学类的了。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每周去书店的时候,总是祈求妈妈多给买两本书回来。杨红缨的、曹文轩的、郑渊洁的、叶圣陶的书都是百看不厌的。回来的公交车上就要开始看,几番阻止都阻止不下来,后来也是花了好大力气才劝下来。有时候,一本书买回来一口气能读到一半,感觉就是完全停不下来。当然并不指望能吸收多少,而且这种收获也是无法量化的。就顺其自然地读吧。
孩子从最初的不善言辞到现在的侃侃而谈,别指望他安静地呆着,一有空肯定要找话题给你说。从阅读中还学会了一些常识,比如用面粉可以洗碗,无毒无害;太晚了,不能吃太多东西。。。。。。搞得有理有据的。作业中的速度提高了很多,思维也开阔了许多。
一起长大的孩子,也有没坚持下来的,现在语文很困难,连拼音都还搞不清楚的比比皆是。我觉得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应该要学好,而且语文学好了,其它科目理解更容易。虽然现在孩子不是很拔尖,但是感觉学习是件轻松加愉快的事,这一点就让我觉得陪着他阅读是件欣慰,有价值的事。
阅读的重要性,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可修身养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也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在实践着读一些古书。想要孩子轻松学习,阅读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