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出行,住宿的地方选择了中心城区的位置。在西安的几天里,每天都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钟鼓楼了。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楼上原悬有一口大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每天击钟报时,故称为“钟楼”。鼓楼比钟楼大四岁,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与钟楼相距仅半里地,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日击鼓报时,故称为“鼓楼”。
钟楼是坐落于西安城的中轴线上,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站在钟楼上看繁华的南大街,笔直的长安路,仿古的建筑群,遥相呼应的南门,所有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这个城市悠远的历史与昔日的辉煌。
钟楼和鼓楼建筑风格相似,宛如是一对同胞姐妹,遥遥相望了多年。
倚在钟楼的栏杆上,目光轻轻的拂过那些精致的建筑,翘起的檐角,挺拔的立柱,经典的浮雕,古朴的砖石,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恍惚间有剪不断的怅然,理还乱的思绪。
西安自古就有晨钟暮鼓的说法,多少年来,清亮悦耳的晨钟和温厚平和的暮鼓,陪伴着古城西安走过了风风雨雨,而钟鼓楼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最坚实的象征。
如果是坐火车抵达西安,出站的第一刻便会被那迎面而来的古城墙所震撼。在中国,真正的古城墙只有三处,那就是北京、南京和西安,现在北京的城墙已经不复存在,南京的城墙也是残缺不全,唯有西安的古城墙,傲然挺立,见证着历朝历代的兴衰。
西安的古城墙始建于隋朝,后经几个朝代的整修,现存的古城墙是在明朝修建的。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为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连起来就是“永远安定”。
整座城墙的建筑包括护城河、吊桥、箭楼、正楼、角楼、垛口等等一系列设施,既威严肃穆,又坚不可摧。
来到古城墙,如同是对几千年历史的追忆,而这里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信函,时时刻刻都在解读着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故事。
古城墙的总周长近14公里,除了步行和电瓶车以外,另一种游览方式就是在城墙上骑行。乘着阳光与微风,骑行于古城墙,是如此的悠闲与惬意。而这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总会被周围的古建筑所诱惑,不禁一次次的逗留。
俯在城墙垛口,极目远眺,千年历史的沉浮与沧桑顷刻间浮现在眼前。那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场景是何等的奋勇与豪壮啊!
而如今斗转星移,无论是城内原始淳朴的古老房舍,还是城外鳞次栉比的现代楼群,无不显示出西安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都市。
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经成为永恒,而现在的古城墙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平和与安详,仿若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这里护守着自己的子孙。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内三学街,那里原是文庙旧址。在唐代,这里是太学所在地。碑林的建筑历史,是从保存唐代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碑林”的由来是因为碑石丛立如林,蔚为壮观而得名。展馆内收藏着历代碑刻和墓志,是国内少有的石刻及书法艺术博物馆。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
走进碑林博物馆,右侧的亭子内陈列的就是曾经悬于钟楼上的景云钟,景云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距今有近年的历史。钟上刻有铭文,是唐睿宗李旦所写,内容是描述道教的玄妙和对钟声的赞誉。
在明朝时景云钟为全城百姓报时,年移入碑林博物馆。据说现在每年除夕的新年钟声就是来源于景云钟。来到碑林博物馆的游客,想必都会对碑亭上方的“碑林”二字所疑惑----碑林的碑字为什么少一撇呢?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碑林”二字是出自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后途经西安,便写下了这两个字。“碑”字少一撇,暗喻着他当时的心境,刚刚丢了乌纱帽。但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以前的碑字都没有那一撇。古代汉字书写时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或许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吧。
展室的排序也是按照从秦汉到明清各个时代的碑刻、墓志、石刻雕像为索引,可以欣赏到包括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等名家的书法真迹。这些书法名碑都用玻璃罩进行保护,字迹有的清楚,有的模糊,但丝毫不影响书法艺术之博大精深。
有些清代之后的作品,没有展室内的碑刻历史悠久,就陈列于室外,继续着岁月与风雨的洗礼。
在石雕展室外,有数十根精雕细刻的拴马桩矗立在那里,想一想几千年前的古代,皇亲贵族出入厅堂是多么的神采飞扬啊!
西安交通大学的所在地在唐朝被称为“长乐坊”,据说是皇亲达贵、文人墨客出没的地方,北门对面的兴庆宫公园就是唐代的皇家园林。
由北门进入校园,即可看到竖立着的“饮水思源”纪念碑,看介绍说在中国同宗的五所交通大学都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纪念碑。“思源”想必就是交通大学特有的一种文化吧。
来到西安的人都会发现,古老的街巷、院落、社区被枝繁叶茂、丛立挺拔的绿树掩映着,这种遍布西安整个城区的树木就是梧桐树。记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相见欢》中就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委婉的诗句。由此可见,梧桐树在几千年前就被帝王将相所偏爱。西安交大的梧桐树是当年学校西迁时种下的,一颗颗高大挺拔、气宇轩昂梧桐树记录着由上海交大到西安交大的历史变迁。
这样的梧桐大道,如若在满地金黄的秋季,整个校园会是多么的浪漫与多情呢?
穿过教学楼继续往南走,映入眼帘的就是广场上拔地而起的“腾飞”塔。塔顶是一个呈鸟型的白色雕塑,挥动着翅膀做腾飞状。塔前方站立着一位手抚书本、秀美靓丽的女大学生雕像。有介绍说,在西安交大学子们心中,这座女雕像被称为“不挂女神”。新入校的学生和她合影,就可以保证大学四年不挂科。不管是不是神话,当仰望这座直插苍穹的“腾飞”塔时,确实给人予信心和力量。
面对着“腾飞”广场,两侧各竖着五根花岗石柱,拦腰环绕的铜圈上记载着交大的发展史。细细读来,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犹如在弹指一挥间。
腾飞塔的南侧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交大老校友、“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先生秉承着“饮水思源”的光辉传统,在交大的发展历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图书馆三层专门设有“钱学森业绩馆”,介绍钱学森先生的生平事迹、重要贡献和性格为人。“大成智慧学”是钱学森先生的教育理念,而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不仅仅激励着一代代交大学子,更影响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钱学森图书馆前就是在西安交大百年校庆时建成的“四大发明广场”,有四尊抽象性的雕塑演示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这种实体形象语言尽显了西安交大的艺术智慧所在了。
四月末的西安交大,早已过了樱花漫天的时节。樱花大道的枝头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处樱花还没有凋谢。而这种万木丛中一点红的景象,使西安交大更多了几许的妩媚与娇柔。
在西安交大的校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大气、厚实、严谨的气氛,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里的静谧。帝王风范的西安交大将陕北的朴实与勤勉,踏实与大度的气概一展无遗。
说西安,就不能不说西安的美食。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饮食可谓融合了东西南北多方特色,很多美食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现在西安的饮食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工艺,使西安更成为一座饮食文化名城。对于西安的美食,听人说了无数次,被人赞了无数次,只是在这次的行程中,由于每天忙于“考古”,在饮食上却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考究。
西安本地的口味是以面食为主,面和馍遍及着大小街巷。而本人平常就喜欢面食,所以在西安的几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肉夹馍和各色的面。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肉夹馍”的时候,会不会这样想?明明是馍夹着肉,为何叫“肉夹馍”呢。查阅了一下资料,资料上这样介绍:“肉夹馍”其实与古汉语有关,肉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老百姓无需文诌诌地讲之乎者也,加上陕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这样喊起来便当,就成了现在的称呼“肉夹馍”。
凉皮是西安的著名小吃,也属于面的一种。凉皮的种类繁多,有清真和非清真之分,我喜欢的麻酱凉皮就属于清真。西安凉皮的历史可上溯至秦代,是当时秦镇一带的百姓上呈朝廷的贡品。
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味小吃,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现在岐山和关中一带喜寿宴请通常都以臊子面来招待客人。
回民街是西安小吃的集结地,由城区内多条街道组成。回民街几乎囊括了西安所有小吃,品种多样,不胜枚举。光羊肉泡馍的店铺就有“老孙家羊肉泡馍”“老米家羊肉泡馍”“同盛祥”“荣盛祥”等等多家招牌。
话说这西安的代表名吃--羊肉泡馍,其实就是一碗放在羊肉汤里的馍,外加最多不过几块羊肉、两片绿菜叶、少许粉丝,看上去不起眼,价格在西安小吃里面算是“不菲”的。味道呢?也许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没有品尝出传说中那么的玄妙。
出游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期待已久的西安行就这样与之告别。徜徉在西安的每时每刻,仿佛都是在与历史的对话。有人说“西安有什么好?”我想说:“就好像羊肉泡馍给人的感觉,个中曲直,需要用心去感悟。”西安行,留下的不仅仅回忆。如果保质期是事物的一个属性,我希望回忆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