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每个人的童年都曾经被西游记的神话世界所吸引。唐僧的善良更是感动了所有人。历史上,玄奘确有其人,但他并非金蝉子转世,而实际上是唐朝的一个普通和尚。说他普通他又不普通。说他普通是因为他确实是一个普通人类,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做出了伟大的事情。玄奘为了求得真经舍弃自我的精神,以及顽强不屈的意志,拥有传奇色彩的取经之路,再加上大难不死,历经刀山火海般的磨练,上千年的历史记载,可以称得上老幼皆知。被历史真实记载的玄奘原型,可以说也是为了普渡众生花费了他的一生,在所谓的取得真经以后,他没有像很多高僧一样选择安度一生,隐居在世外桃源,而是继续翻译,苦心孤诣的继续努力,争取将这些佛经传颂的更远,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受苦百姓明白道理,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年。玄奘前去西方求取真经的传奇故事,也被编著成各种现代艺术,电影,电视,话剧,戏曲,在民间已然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有趣的是,人们两相对比发现,玄奘广受赞誉不假,民众喜欢,津津乐道,但在正史里面却很少见。通过电视剧、小说我们了解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玄奘,可是真实的玄奘怎么样,我们并不了解。在吴承恩笔下,唐三藏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上的观世音菩萨选中了他,二是唐太宗的嘱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天上和地上都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唐僧呢?玄藏是金蝉的转世,是真的吗?其实不是,具体了解后来的发展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会发现,选中玄奘还是有很重要的原因的,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玄奘的出现都不是偶然,更不是巧合,而是非常重要的条件组合在一起,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玄奘这个经典角色的出现的原因:
一、玄奘出现的历史背景那时的隋文帝父子,可是一对忠诚的佛教徒,作为国君,更是将佛教发扬光大,在他俩的坚持下,举国上下对大量的寺院进行了修建。就这样,在帝王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对佛教有着极大的兴趣,这可能是当君主的好处吧,但这样一来也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寺院的人数大大增加,人们开始流行念经,学习佛法。
二、文化的创作空间很大,创作环境很好。在隋唐统治时期,统治阶级观念比较开明,鼓励对外开放,鼓励互相学习。对于外国的文化也采取了欢迎的态度,采百家之长。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不是本土出现的佛教有了进入我们本土百姓生活的机会,各种文化的交流给了佛教传播的可能,在公元前后六百年左右,来自印度的佛教终于成为我们国家大力推崇、众人皆知的大型宗教,不得不说,这个文化非常开放的政策功不可没。
三、玄奘自幼好学,家境殷实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你也许不知道玄奘出身于官吏之家,在家排名老末,他的父亲是隋朝的一位显贵人物,然后他自己辞官归乡了,在玄奘年轻之前,家里很富有,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为玄奘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条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玄奘8岁那年,父亲便给他传授《孝经》知识,等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忽然站了出来,整理好自己的衣衫,笔直的站起。他的父亲很是不解,便问他想要干什么,而玄奘的回答则是非常惊人的。玄奘说,曾子接受老师的教训的时候,离开坐席,现在我在听父亲的教导,也不能安然坐着。
四、坚定的志向,为了目的,不断去追求。参研佛理,终生修行,是玄奘毕生的追求。或许有很多人,像他一样,有着这样的想法,但是却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着坚持的毅力。这不是一时的热度,而是一辈子的追求。他开始了漫长的圆梦之行,漫游,访问,求学,日渐精进。更是有一次,他巧合地认识了一位来自印度的和尚,他们二人互相交流了经验,都被对方所折服。和尚告诉他,想要普度世间所有的生物,就需要自己去亲身体会,才能寻求到真理。于是他便开始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旅途。但是在那时边境并不是很安宁,朝廷也坚决不允许外出,玄奘为了能够参与修行,不惜在难民人群中进行混淆,就是这样才会让他悄悄离开长安,并且踏上了自己最不平常的旅行道路。这条路是坎坷的,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甚至没有强大的后援保障,玄奘经历了无数的危险,缺衣少食,安全隐患,前路不明……这些拦路虎没有让玄奘退却,反而让他更坚定,一定要去西天,一定要取到真经。玄奘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从长安走到了印度。亲力亲为,脚踏实地的用步伐丈量了从长安到印度的距离,最终到达了佛教的发源地。他的到来,受到了印度国王和高僧的热烈欢迎。
在离别之时,印度国王多次挽留,玄奘却执意返回祖国,此时此刻玄奘归心似箭,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知道自己的祖国需要他,需要他取得的佛法。那是一段从开始就很艰难的路程,如果这份艰苦,要再次品尝一边呢?贞观十五年,这个偷偷怀揣大志的佛家弟子,终于将更多的佛法智慧带回中国。玄奘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佛教,做为中国佛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伟人,他的精神和事迹一直都是后人学习的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