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意思就是孔子的学识和对道的理解水平很高深,不是一般弟子以够企及的,所以有一些学生认为孔子在教导他们的时候有所隐瞒。孔了在这里进行了解释,教导弟子不仅仅是口头教育一种,日常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而一些弟子却还不了解这些,没有听到就认为老师没有教,其实很多学问在要日常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去体会。
二三子,指弟子们。隐,隐匿的意思。本章是弟子们有所疑问,他们看到老师的学问、境界那么高,无所不知,有人就怀疑是不是老师留有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们啊?这也难怪弟子们有疑问,古代师傅教弟子习武,一般师傅都留有一手,以便无德的弟子作乱能及时出招降服他们,在江湖传闻中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平日里所有行为都为大家所共见,这即是我孔丘本人。圣人言行,表里如一,面对弟子们疑问,老师直剖心迹,真心与弟子们交流。
本章孔子的意思很明白:我的言教和身教都示现给你们了,你们要像颜回一样好好思考,将所学落实到实践上,也就了悟圣贤之道了。在弟子们中,唯独颜回悟得孔子心法,学者称为孔颜心法。颜回做到了“三月不违仁”,在陈蔡之困时,弟子们对老师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却坚决站在孔子老师一边,给了孔子莫大的支持。孔子已至圣人境界,颜回体会到了老师的道高深莫测,他形容孔子老师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也有心将自己所悟圣贤之道传给颜回,但是颜回不幸早死,孔子老师悲痛欲绝,连说“天丧予!天丧予!”。
另一个接近悟道的是子贡,他给老师总结出了“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还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据说子贡是在孔子去世守墓六年后悟道。另一个悟道的弟子就是曾子,他得传儒家道统,孔子临终将年幼的孙子子思托孤于曾子。《孝经》《大学》就是曾子所著,曾子被后世誉为宗圣。悟道实际上就是所学圣贤文化积累一定程度后,大而化之,知识全部贯通无碍,甚至达到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程度。有的说儒家的“悟道”一词来自于佛家,其实儒释道文化互相借鉴,互通互用都很正常,翻译佛家经典时肯定都是大量借鉴了儒家和诸子百家的语句,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不必拘泥于这些词句文字的来源,领悟圣贤之道就是我们的方向和目的。
关于悟道,儒家最著名的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