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3日,星期六,古城徐州秋高气爽,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彭城书院,迎来了新学期公益国学启蒙班的第一次课程。这一天,签到资料显示,有名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分三个时间段走进书院10个班次,一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天,有名书院志愿者值守在各个教学岗位,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无偿服务。这一天,小弟子们按照不同年龄段,分别跟随书院老师诵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这一天,那接续不断的朗朗书声一直飘荡在城市的上空,温暖了一座城,感动了无数心!
早上,书院大门刚一打开,就有家长领着孩子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守候在大门口的礼仪老师以鞠躬礼的方式迎接大家的到来。孩子们也习惯了向老师们主动行鞠躬礼,问候老师“早上好”。这早已成为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孩子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年龄小的还在幼儿园,而年龄大的已经是中学生了。一年又一年,一期又一期,书院走到第16个年头,这样的场景也持续了16年。
16年,数万个孩子在书院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为未来的人生扎下了坚实的智慧和道德根基。第一期启蒙班的孩子们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各个岗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了。现在,启蒙班已经开办到了第62期。“如果你没有到过彭城书院,就永远无法想象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中华文化,敬畏三尺讲坛,甘愿义务奉献!他们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这是一位启蒙班家长发在自己朋友圈中的一段话。
到书院现场走一走,这里无处不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流淌着仁者爱人的真情厚意。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环境,小弟子们有模有样走上台来,先给大家来个九十度的鞠躬礼,然后进行自我介绍。姓啥名谁,今年几岁,是什么机缘走进书院等等,说的头头是道,有条不紊。下午的少年养志二班课堂上,深受大家敬重的刘思苇老师亲自给小弟子们教授《论语》课。刘老师说,学习传统文化、中华经典,重要的是落在行动上,要学而时习之,要知行合一,要把经典化作自己的念思言行中!
刘老师为了激发小弟子们的积极性,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并用论语中的成语来为小组命名:见贤思齐组、敏而好学组、温故知新等。然后大家分组讨论对《论语》某段经文的理解,激发孩子们到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刘老师短短的一节课,引导孩子们把圣贤经典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为人处世等相结合,让孩子们真正从经典里汲取到了文化智慧!
书院的老师们都是志愿者队伍中德才兼备的骨干,而且大都是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时在自己的单位上班,周末就到书院来做义工,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正如一位家长感叹的那样“在这样的时代,书院里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她说:“师者,德之模范也。真正的老师是指有德之人、厚德之人,而不是指会讲课的人。好老师是以德化人的,而不是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道理。书院的老师有德,所以能到这里来接受教育的孩子有福!”
当孩子们在教室里跟随老师诵读中华经典的时候,他们的家长正坐在明德早教礼堂里,聆听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这一天,书院教务中心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史一然老师,福德班教委会成员、原侯集中学名师曹桂莲老师,明德早教中心负责人李雪英老师,相继走进家长学堂,为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智慧。
放学了,孩子们以班级为单位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自己的家长行鞠躬礼,感恩父母的陪伴以及养育之恩。很多新家长第一次接受自己孩子的鞠躬礼,感动得热泪盈眶……“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这两句诗,霎那间化成了孝亲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些被中华文化滋养的孩子,我们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栋梁!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新闻中心义工的镜头,去现场感受那些精彩的瞬间吧。(撰稿人:新闻中心李文献、宋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