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黄花梨刀牙板条案(一对)
L:.7cmW:51.7cmH:74cm
L:.4cmW:51.5cmH:79.7cm
RMB:2,,-2,,
成对的家具,以凳、墩、椅、柜较为常见,中型或大型桌案较为罕见,难得条案成对,而且一个原干皮壳保存,沧桑古朴,褪尽铅华,另一个较为干洁,皮壳沉稳。两者长宽尺寸基本相同,用材纹路接近,制作手法如一,唯原皮壳者高度少了四厘米,或是历史使用过程中朽烂后截短,或是制作时因特殊需要而致,不得而知。
独板面心,大流水纹,攒框内外圆角,面心底面设杉木穿带,转角倒棱,江南地区制作手法。侧面冰盘沿,下方收敛后微翻碗口线。圆腿足,挓度明显。刀牙板秀气,牙头与牙条以柔和的大弧度相接。腿足间装椭圆形截面梯子枨。
此类成对的桌案,或是当时使用者特殊定制,或是成批制作,沿运河等运输线售卖各地,近年来这类条案在山东、河北等地发现较多,但成对者实在寥寥。
中国最早的木质家具,可以追述到-年前。据《考古》杂志年第1期《—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载,随葬木器有“圈足盘、长方平盘、斗、案、俎、匣”等。这里的案是指“食案”,施红彩,面下两侧板足。值得注意的是陶寺M墓葬中出土的四足木俎,通高约18厘米,出土时上面放置石刀和猪蹄骨,明显是作为庖厨的操作台。其形可谓上古时代案类家具的祖先。
陶寺出土木俎线描图
案之名,始于战国。信阳长台关2号墓出土遣策17号木简上书“其木器:一漆案,口辅首,纯有镮”。宋代高承著《事物纪原》第8卷记载:“案,盖俎之遗也”,说明案与俎的关系,名称虽不同,但都是承物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案和俎,多为低矮的祭祀礼器或食案,到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高型案类家具。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东汉墓中,东耳室的石刻画像上刻画出长条形案状家具,对比图像中人物形象,可知其高度。从临摹图中可见面板可能未固定,但腿间安有横枨,与目前意义上的案式基本一致。
打虎亭一号汉墓画像石摹本
四川博物院藏东汉画像砖,画面左侧为一酒肆,临街置一案,案上有两只酒碗。酒肆外又有一案,上面放着两只羊。画面中的案,从比例上可以推知为高型家具。该馆还藏有“市集”“酿酒”等画像砖,都有类似的高型案式的形象出现。
四川东汉画像砖市中卖酒画像四川博物院藏
这些画像说明汉代已经流行直足案形家具,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流行是基于劳动生活的需要而发展出的高型家具,与外来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关系。
这种直足案式的影响和发展,形成了与壸门式结构完全不同的形制,以至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形制渐渐形成了两种结构体系,即壸门式箱体结构与直足式框架结构。其代表性家具如魏晋时期文献中提到的“局脚床”和“直脚床”。
吉林高句丽长川一号墓角抵墓壁画宴饮图,时间约在4世纪上半叶,画中的小案四足已带有明显的侧脚。新疆阿斯塔那北区号墓出土的直脚四足小木床,约在公元年稍后的北朝时期;高昌国晚期至唐西州早期的吐鲁番地区木纳尔墓地,出土木案冥器一件(M:34)长18宽9.2高5厘米,案面为整块木板制作,四条直腿均呈四棱状,圆卯榫与案面连接,案面墨绘葡萄藤枝纹。
这些画像及出土实物表明,直足案式结构在此时期持续存在并延续。到唐代,这一案型家具的形象更为多见。如莫高窟窟东壁初唐圣行品图直脚四足案、窟北壁盛唐弥勒经变图中的直脚四足案、85窟晚唐庖厨图中的直脚四足案、榆林窟第25窟北壁中唐弥勒经变图的大木案等等。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图
至此所出现的直足案式都非常简洁,没有其他结构件。莫高窟第98窟饮宴图绘于五代,五名男子围坐于长案,案面攒框镶心板,两侧腿间安装横枨,结构已较此前复杂而稳固。
莫高窟第98窟-饮宴图
五代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书案四足直落,四面腿间安横枨。
王齐翰勘书图南京大学藏学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已出现插肩榫式家具,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也有描绘,扬州五代寻阳公主墓出土插肩榫木榻更是实证。但我们没有找到这一时期的夹头榫家具资料(传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证实为宋代摹本),因此推测,插肩榫家具的出现,要早于夹头榫家具,究其原委,也许与不同家具体系的发展脉络有关。
刘显波教授著《唐代家具研究》中认为,壸门式结构向框架结构发展、在角柱上装嵌牙子、牙条的转型,自五代时期既已开始(见该书页)。但该论述仍局限于壸门式家具的发展脉络,尚可做进一步的研讨。
两宋时期,案式家具结构在五代基础上,增加了结构件尤其是角牙。北宋江阴孙四娘子墓(年)出土木案,两腿之间安角牙。
北宋江苏江阴宋孙四娘子墓出土
河北巨鹿北宋遗址出土木案及木椅,木椅背板有墨书銘記崇寧三年()。从出土实物照片看与线图不符,不知何故。
河北巨鹿北宋遗址出土木椅木案
从出土地域及墓葬时间来看,角牙先在江南地区出现,然后逐渐影响到北方家具。辽代墓葬壁画及出土实物显示,此时北方桌案类家具还没有出现使用角牙的情形。如河北宣化韩师训墓、张氏家族墓等壁画,以及房山区天开塔地宫、宣化张文藻墓出土木案等实物,多使用直枨加矮老。
从绘画及壁画资料来看,最早出现带有角牙的案子,是绘于年张先的《十咏图》。
北宋张先十咏图
河南禹县白沙北宋赵大翁墓(年买地券),砖雕彩绘壁画墓主夫妇对坐的椅子及案子,均带有角牙。
河南禹县白沙赵大翁墓前室西壁墓主像
国博藏北宋妇女斫鲙雕砖,边抹、枨子、角牙被清晰的刻画。
图像显示北宋中晚期的案面与腿足之间多以角牙加固,直到宋徽宗时代,听琴图上的琴桌箱体下才出现直牙条和素牙头的形式。
北宋赵佶听琴图
北宋末期的清明上河图中,街头食肆出现许多直牙条素牙头式的条案条凳。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王世襄先生在其著作中,均已素牙头一词来描述家具特征,如研究乙88、91号,珍赏第77、号。刀牙板一词或出自业者俗称,其史不可考。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紧随其后的南宋绘画如蕉荫击球图、女孝经图、瑶台步月图、撵茶图等等,所绘素牙头条案不知凡几。
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剔红牡丹纹案
除了素牙头外,同时出现云纹牙头。如南宋李嵩观灯图、南宋佚名道子墨宝地狱变相图等。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素牙头小木案,说明这类形制的家具也已普及到北方。
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虽然M20汪惟贤墓墓志显示为元大德十年(1),但从M4号墓出土南宋官窑多棱直颈瓶看来,该家族不排除随葬生前使用器的习惯。墓志时间去南宋不足30年,因此汪惟贤墓出土的剔红牡丹纹条案,极有可能是宋金时期的作品。
综上所述,夹头榫案可能迟至北宋才开始出现,到两宋之交,直牙条素牙头式案类家具才开始成熟,并于南宋逐渐流行,至明清而经久不衰。
黄花梨夹头榫平头案一对,从迥然不同的外表上,看得出他们曾分离了几个世纪,一奶同胞却遭遇着各不相同的命运。一个看似饱经沧桑,却写满了豁达开朗;一个看似翩翩少年,实则将风雨荣辱深埋内心。
不同的外表,无法掩盖他们同样优秀的基因。面心板纹理一致,显见一木对开,连边抹和腿足的纹路都惊人的相似,表明他们是同根生;他们不仅有着相同的尺寸和造型轮廓,面下穿带也都用杉木;两侧梯子枨与腿足交圈处,在同样的位置楔入销钉,种种细节表明他们出自同一位高妙的工匠。
古代匠师在制作家具时,基于用户的需要,如酒肆、店铺、公堂、大户人家等等,常常出现成对、成堂、成批制作的情况,因此会有同款同尺寸的家具遗存。另外,在宋代已经出现机巧多变的家具组合形式,来满足文人雅士的闲暇雅玩之乐,例如北宋的《燕几图》,以少量简单的家具,根据需要拼成几十种式样的桌案,已达至“纵横离合,变态无穷,率视夫宾朋多寡、杯盘丰约,以为广狭之则……以之展经史、陈古玩,无施而不宜”的奇妙乐趣,这样的设计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套组合家具,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理念。相信在燕几图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创造出各种各样奇妙的家具组合方式亦未可知。
宋代燕几图图例
这对条案,也极有可能是为此而设计制作的成对家具。
案面边抹、牙板、腿足比例拿捏适度,整体匀称的无以复加,浑身透着典型明式家具的韵致,清丽隽永,文采飞扬。他们不强求凝重沉稳,也不沾惹轻浅的淫巧,只保留俊朗的风骨,简约练达,是遍历沧海之后的凝思。
虽然有着不同的历练,高贵的基因却使他们展现出不同的丰采,当他们重缘再聚时,骨子里散发着相同而美妙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