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年,從太宗手詔答魏徵說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m.39.net/pf/a_6169124.html

▲[唐代]阎立本《职贡图》,绢本设色,61.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篇约字,阅读约需要12分钟。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编。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圣历三年()前后,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任恒王傅。吴兢一生的著述颇丰,计有《梁史》10卷、《陈史》10卷、《齐史》10卷、《周史》10卷、《隋史》20卷、《唐春秋》30卷等。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两《唐书》中《吴兢传》《唐会要》《宋史·艺文志》等典籍检索,吴兢著述独撰有16种,计卷,与人合撰有8种,计卷。可惜流传至今唯有《贞观政要》一书。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共8万余字。主要记载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们的政论和奏疏、相关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以及贞观时期社会的状况等。由于吴兢是史官,能直接查阅到贞观时期唐太宗的所有文诏及大臣们的奏疏,所以《贞观政要》一书也被历代的史学家认为其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比《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通典》等更为详尽和具体,是研究初唐历史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

贞观十一年(),特进[1]魏徵[2,见上图]接连两次上书,就“知足”、“知止”、“居安思危”、“慎始敬终”等治国策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列举了隋炀帝灭亡的原因。那么,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3]又是怎样对待进谏大臣(们)的意见呢,《贞观政要·论君道第一》记录——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4],诚极忠款[5],言穷切至[6]。披览忘倦,每达宵分[7]。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8]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9]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10],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11],果为淫刑[12]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13],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14],名器崇重[15],当直辞正谏[16],论道佐时[17]。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18],以为明智,不亦谬乎!颠而不持[19],安用彼相?公之所陈也,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韦、弦[20]。必望收彼桑榆[21],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22],独盛于往日,若鱼若水[23],遂爽[24]于当今。迟复嘉谋[25],犯而无隐[26]。朕将虚襟[27]静志,敬伫[28]德音。

◎全文大意

唐太宗亲笔写诏书回答魏徵说:

我认真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对国是、社稷的忠诚。你的意见恳切备至。我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么能思考这些治国良策,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方法,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东海王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曾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何曾不忠——作为一名朝廷大臣,上朝时当为国建言献策以尽忠义,退朝后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天子有良善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匡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位高权重,如果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以佐时政。可是他却在退朝之后才发表意见。他在上朝时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当要跌倒的时候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

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西门豹的柔皮和董安于的弓弦,以便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也能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上书,非常抱歉。希望你能够继续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札记

回望唐朝,贞观年代,在魏徵之外,王珪(-)、萧瑀(-)、房玄龄(-)、杜如晦(-)、马周(-)等大臣的劝谏,上自国家政策,下至宫廷及老百姓的生活琐事。唐太宗均能虚心纳谏,并提倡和鼓励臣下的诤谏,太宗尝言:“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这即是一位天子的胸怀,也应该成为中国的气质。《贞观政要》记载:“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那是一个怎样美好且安全的年代?

毋庸讳言,“玄武门之变”给李世民留下了一生的污点,然而他毕竟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用短短的、不足23年时间即创造了一个“贞观盛世”,让后世将近年的人都在谈论他、纪念他,而不能不说他的伟大。事实上,他也是唐王朝的实际开拓者。如果没有他在贞观23年间所奠定的基础,唐王朝不可能拥有那样的“文治武功”,而中国,也就少了一份最值得珍惜的骄傲。可惜的是,唐王朝终究灰飞烟灭了,李世民也死了,后世的人说他、想他、学他,却没有一个人成为他,就像唐朝是曾经的中国,而今日的中国却未必能成为旧日的唐朝一样。也许,世界变了;也许,世界还大了。然而中国呢?却是小了、卑微了。自年以来,中国失去的不仅有国家的光荣,更多的是民族的自信,以至于进谏与纳谏日渐稀少。

而如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局又怎样呢?

太宗尝言:“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隋炀帝施行暴政的时候,朝廷大臣一个个都三缄其口,隋炀帝也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导致国家很快就灭亡了。虞世基等大臣不久也都被杀死。

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朝代,不仅“防民之口”,朝野还肉麻地为之歌“功”颂“德”,这样的王朝又能维持多久呢?可惜的是,一个偌大的国家,一片诺大的版图,已容不下一篇谏言。于是,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只能藏身于古文选本,太宗的《手诏答魏徵》也被遗忘,而非现实的政治风度。贞观一朝“上下共同求治”的大唐气象沦为历史陈迹。在他们身后,“求治”之“治”非在“治国”,而在“治人”。(曾经,为了维护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权威,让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付出了近20年的沉重代价。)

万马齐喑。

呜呼。

20余名资深记者和主编联名推荐——本文作者最新历史著作《古典中国的侧面》。

↑点击购买作者亲笔签名版。

注释

[1]特进:官名,汉代对功高德重、有特殊地位的人,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之下,唐宋时特进为文散官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

[2]魏徵(-):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历官谏仪大夫、秘书监、侍中等职,封郑国公,以敢于犯颜直谏闻名,为后世历代臣子所不及。

[3]李世民(-):18岁时随父亲李渊(时为隋朝唐国公)起兵反隋,战功卓著,封为秦王。后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狙杀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及其诸子,而被立为太子,同年8月即位,史称唐太宗。在位凡23年,在生活上,崇尚简约质朴;在政治上,注意任贤纳谏;在经济上,关心民间疾苦;在教育上,发展科举取士;在军事上,实行以攻为守;在文化上,提倡兼收并蓄;在民族问题上,采取平等共处政策,因而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即使因隋末战乱而造成的巨大破坏得以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并受到当时周边各国的普遍尊重与信赖,呼为“天可汗”,而被后世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4]省:为阅、读之意。频:连续。表:指奏章。抗表:即上书。

[5]忠款:忠诚。款:即“诚”之意。

[6]切至:非常切合实际。

[7]宵分:半夜。

[8]晋武帝:即司马炎(-),司马昭之子。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咸熙二年(),继司马昭为魏相国、晋王,不久废黜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咸宁六年(),灭吴,结束了自汉末以来的分裂状态,统一中国。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大封宗室,种下“八王之乱”的祸根。死后不久,全国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战局面。

[9]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曹魏时,官至司徒;入晋,任丞相、太傅等。生活奢侈,日食万钱还说无处下箸。

[10]经过远图:治理国家的远景规划。

[11]绥:即何绥,字伯蔚,何曾之孙。官至尚书。后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杀。

[12]淫刑:滥用的刑法。

[1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谓君王有美善之德则顺势而为,君王有过失之事则匡正挽救。《孝经·感应》云:“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14]位极台司:指何曾官拜宰相。台司即三台之官。西汉尚书、御史、谒者合称三台,后亦指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

[15]名器崇重:名,爵名。器,车服。意为地位高、名望重。

[16]直辞正谏:慷慨陈辞,严正谏议。

[17]论道佐时:论述治国之道,以匡时弊。

[18]廷诤:在朝廷上直言规谏。

[19]颠而不持:危难之时不相扶助。

[20]韦、弦:韦,柔皮。弦,弓弦。此句典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后用来指有益德规劝。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邺令,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董安于是春秋时晋国公卿赵鞅家臣,战略家、建筑家,古代阳城的始创者。

[21]收彼桑榆:桑榆本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时分。《后汉书·冯异传》曰:“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却取得胜利。

[22]:康哉良哉:意指天下太平。相传虞舜在位,天下大治,与大臣皋陶唱和作歌,舜帝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赓续而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尚书·益稷》记录,以喻君臣相得。

[23]若鱼若水:指像鱼和水的关系那样密切,比喻君臣际遇。《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文中即用此典。

[24]爽:明,引申为出现。

[25]嘉谋:善言,优秀的建议。

[26]犯而无隐:谓君王有问,便毫不隐晦,不怕冒犯,直言得失。《礼记·檀弓上》云:“事君有犯而无隐。”郑玄注:“既谏,人有问其国政者,可以语其得失。”

[27]虚襟:虚怀。《老子》云:“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即虚怀若谷。

[28]敬伫:恭敬地等候。伫:期待。

附錄:李世民(选自組詩《歷史》卷14)

当欲望鼓胀了邻国的野心

蠢蠢欲动

像一只疯狂野兽;

当西风吹落了学士的思想

碌碌无为

像一具行尸走肉;

当现实欺瞒了理想的热情

死气沉沉

像一座恒古铁屋。

我,就自然地想起你

想起你的从容

想起你那一缕傲睨天下的微笑。

我总是不断地拷问自己

——我的现在

你的唐朝

都是同一个中国

为什么你能使万邦来朝而我却必须吞声忍气?

我总是把你的故事

当成我自己的事迹,不断地研读

不断地回忆——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年代

大臣直言敢谏

刑者秉公执法

诗人浪漫歌吟

女子工诗善画

人民安居乐业

外邦心悦诚服

还有一个从谏如流的你。

我总是以此为由去为未来辩护

相信未来

未来会来吗?

一千三百四十三年过去

(编者注:李世民去世于年,至诗歌写作2年,为年。)

人民因为虔诚地等待

而深切地失望

而无奈地叹息

最后

想你而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通病

沉积胸中

无药可医。

2年2月14日

★本文係斯文於此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如欲轉載、引用等,敬請聯係斯文於此公號。另,原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斯文於此觀點或立場。

更多精彩内容

點擊圖片進入

点在看↓,告诉我你也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