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课,念佛求极乐佛法重实质不重形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pf/a_6169140.html
點上方藍字“滨海海贤学习班讲堂”關注我們!编者按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讲了一个简约而深邃的道理:尘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一天拾一粒米微不足道,一年可积一袋米;一天丢一粒米不见减少,一年可掏空一袋米。我们每天真学一点,真做一点,真改一点,此生一定要信愿念佛求生极乐!

第一节课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依教奉行多少

学习《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2课

/3/1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蔡礼旭老师)

音频学习:

课程内容:

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二集)

成德法师分享   /3/11   英国威尔士兰彼得 

  成德法师:大家吉祥。我们这个共学班今天进入第四天,相信大家也都有很多收获。这个班等于是老中青都有,所以每一个人的愿力都会互相促进、互相交感。大家都有共同的一个特质,特别讲道义,我们佛门说光光互融,年纪大的人看到年轻人这么发心,都很随喜;年轻人看到年长的人走在这条路时间这么长,也都非常感佩。我们共同走这条路,不分彼此,我们相信就像我们王老师给我们表演的,证明了《孝经》的教诲非常真实,「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我们一定都得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老祖宗的加持。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这个「医道」精华,可能大家都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片子拍得还是很好,因为它也是真人真事。许浚大夫,甚至于是柳义泰大夫,也是给我们表演在医学界行菩萨道的典范。所以我们传统文化它是圆融的,各行各业可以行菩萨道,甚至于是每一个角色都可以行菩萨道,我们看王希海老师是在当儿子里面他就可以行道了。其实我们每一个角色都能行道,就像我们开幕的时候是三八妇女节,那周朝的三太就是在她当妻子、当母亲的角色当中行菩萨道。很圆融,要敦伦尽分,安住当下,而不是去攀缘。就像武训,他在乞丐的角色上他也行菩萨道,他虽然能力有限,他可以倾其所有,这都很值得我们启示。虽然这个影片我们看了多次,但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说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应该是每一次看体会不同,体会愈来愈深,体会愈来愈广,这个我们学习的状态才应该是正确的;假如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这两句话也是夫子对我们学习的一个护念,让我们可以自己检查检查,勘验勘验。其实这个分享的内容没有限在比方说一定要谈其中哪一个情节,甚至于只是一个表情,没有任何台词,对你内心都有很深的触动,这个都可以跟大家来分享。刚刚我们赵同学也把这个分享的一些原则跟大家说明。好,那我们有请第一位同学,樊同学。

樊同学: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刚才看了一下上边还没有举手,觉得要跟老师配合一下,就赶紧举个手。今天上午也是很认真的看了一下这个片子,看到了有几点是以前看的时候没有太注意到的点,但是特别特别的受触动。这里边有一个点就是讲到,许浚大夫在做学徒的时候,他就有几个同门相轻,然后就有一点整他的状态,他本来有一点想要发火,但是就在马上要动手的那一刻他忍住了,然后就感觉到一定是心中有一股力量让他去做正确的事情,他忍住之后,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接着去做。之后他的老师柳大夫就跟他儿子在问的时候,有讲过一句话说,做一个大夫,所有的东西都具备了,还要有最后的一个东西是一定要具备的,才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就是「矜恤」二字,矜孤恤寡的矜恤。看到这两个字以后,就是特别特别的受触动,就感受到这很像师长老人家讲的真诚的那个诚,发出来就是菩提心。如果一个人他有真诚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兄弟姐妹就是悌,发之于朋友它就是信,一切都离不开这一颗菩提心。那无论是做医生,还是做什么样的行业,就是都要用真诚心去面对。而真不真诚就看自己在每一个角色本分里边有没有尽到它,如果没有尽到,说明我们的诚心不够,可能有私心在里边夹杂,才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

  而且柳大夫还在跟他说,你要成为哪一种大夫,就是是不是要做那种看到他的眼神就让病人内心安定的大夫。学生就忽然想起,无论是师长老人家也好、法师也好,真的是让我们看到你们的眼神,我们的内心就能安定下来,就会有一股安定的力量。就是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一定是心里头有真诚,有这一分仁慈悲悯之心,才会让别人看到眼神,他就能产生一种内心安定的力量。所以看完以后就觉得差得很远,就期许自己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把内心的那一分矜孤恤寡,特别是柳大夫不怕脏,无论是去吸人家的脓,还是去触碰人家的粪便,都让人很震撼,就真的是感觉到他没有分别心,所以他才会给到许浚大夫如此这样的一分力量,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忘师恩,都要去实践对师父这样的一分承诺。所以这个也是让我们感觉到我们也有这么好的师长给我们做了这样的榜样,我们也应该是效法许浚大夫去做一个好弟子,然后用一生去禀承师训,去走这样的一条路。可能这样的话,遇到困难也能走得过去,不会执着在自己的感受里边,而是真正循着道义去做。这是今天上午学生看这一次「医道」的感悟,请法师指正,请各位同仁指正,感恩,以上。

  成德法师:谢谢樊同学。影片只要跟性德相应的,每一次看体会会不同,甚至于是一些细节可能以前没有注意到,现在注意到了。就像许浚大夫他刚去学的时候被人家欺负,大家人生过程不可能不遇到逆境的,那到底什么是他不去跟人冲突,面对逆境的动力所在,这个我们要观察出来。进一步我们自己在面对一切境缘,尤其是逆境的时候,我们内心首先浮起来的是哪一个念头。因为强者先牵,这个不是临终才是强者先牵,随时其实我们善观己心,观心为要,哪一个念头其实在境界当中是比较强的。所以师长老人家说,我们下一辈子会去哪,不要问别人,得要问自己。就像刚刚樊同学提到的自我感受太强了,自我有一个我的话,那铁定还在六道轮回,因为六道轮回是我执变现的。所以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去用功,我们求的是出轮回,不能起的是轮回心,那就背道而驰了。

  刚刚还提到的,其实不管我们是在医学界还是其他领域,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去待人。你看那个屠夫的儿子看到柳大夫在帮他父亲吸脓,他眼泪都掉下来了。我就不讲太多细节,因为可能一段情节里面有好几个表情,感觉有时候这个片子里面没有台词的表情给人印象深刻。好,我们接下来请范同学。

  范同学:老师、法师好。学生在看上集的时候,有听到三积大师讲道:「为什么你师父把你赶出去?是因为医生能医病患,但是病患也能医医生。」学生就体会到许浚大人当时不明白,学生理解是他的老师是让他先修身,不要马上出去去接触名利的一个场所,其实是在护念他,他可能当时还没有理解到他的师父对他的一个护念。这是学生第一点的理解。

  第二点就是他师父身边有一个师姐,和许浚的这种纯真的一个关系,也是当代像我们在男女交往的时候也是应该效法的。包括在修学当中,男女同修都在一起,也效法这种纯真的一个友谊,和修学的一个场所,天天都能够在一起,还能如此的护念,没有起邪思邪念。这是这一点。

  另外还有就是,有人说许浚大人的医术比柳大夫高明,但许浚先生不这么想,他心目中就是师父还是他的师父,他自己是那种非常把自己拉得很低,师父就如那种父亲的感觉。但师父说,身为大夫,让他去了解病情,这也是师父给他做为学生的一个机会,师父心中是看到未来的一个传人,能够看出来他是能够受教的一个学生。所以说学生就自己体会,许浚那种好学的精神,他自己虽然很家庭贫困,但是他不为这些,而是为一心求医,向这位明师,是个明白的明,而不是说为了他非常有名去巴结他的师父,这个是学生非常钦佩的一点。

第三点就是柳大夫教许大人如何去施针,学生体会就像师长老人家、法师苦口婆心的一个教育,去引导我们在这条路上如何去修学,成就菩提的道心。柳大夫就请许大人针、艾一起用,学生理解就是老师看学生看得特别清楚,他的师父是名气在,但是师父觉得如果说的一直把许浚放在身边,有可能去害了他。可能就是请师父去指教,那是学生的一个体会,因为他的老师名气太大了,老师也是在护念他这一颗心。当许浚把那位失明的老人给治好的时候,他那种激动和感动,柳大夫就能看到他的学生能够独立,就像佛法中讲的可能就有八风吹不动的那种感觉,所以说柳大夫最后就走到山里边,把自己身体献给医学,让他的学生进行一个施术,最后就是柳大夫……

  学生就是感觉到师父就是老人家在放下自我,就像老人家在讲经讲不了的时候,老人家还在用这个视频然后向大家来道歉,自己讲不了经了现在。学生自己体会到就是展现了师徒如父子,老人家跟法师就像我们的法身父母,耗尽了自己,让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成就大众的一些道业,为法忘躯。就是像我们做晚辈和学生的都应该去效法,学生自己也期许自己去效法。以上,阿弥陀佛。

  成德法师:谢谢范同学,她的分享在师生方面她体会比较多。其实老师在做很多事,在做的当下其实就在教我们学生,是我们会不会观察。观察很重要,要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就像师父上人在他应该是七十三岁的时候,他在讲《太上感应篇》已经有谈到,他随时都可以走,凭什么?世出世间法都放下了。那可见放下重要。那老人家七十三岁他已经表达他可以走,但是在九十四岁要走的时候,大众又留他,他又留下来了。他的用意何在?他的考虑何在?这都是我们弟子要体会到的。

  老人家讲经一生,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还说他没有学生,那这些话我们当弟子的怎么去体会?很可能他讲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了。我们可以冷静的想一想,他老人家哪一句话我全心全意去把它落实了?佛法的修学老人家特别提醒我们一点,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就是依教奉行多少,实质可不是我在梦里梦到多少次了。其实不强调依教奉行,而强调梦到多少次,就很有可能我们还是情感重,跟善知识搞情执了。大家要了解,跟善知识搞情执的时候,要正确的观察善知识是很难的,他在给我们表演什么,我们不见得能看得很客观、看得很清楚了。所谓情生智隔,你用感情去看,会看有偏颇了,甚至理解错了。所以我们遇到师父上人是太难得的机缘,可不能用错心,可不能搞情执了。

那面对老人家很严肃的言语,大家假如有留心,在《太上感应篇》,因为那是面对身边的这些四众弟子,常常跟着他的,针对一些发生的事,也是很用心、很义正辞严的在规劝身边的人。很多人会观察错,说老法师都不讲人,你去问老法师,老法师都说好好好。这是身边的人传的,他都把师父看错了!师父说好好好的时候,是问问题的人根本不是真心要向老法师请教,是要让老法师为他要做的事背书。多少我们弟子做的事情做出问题了,都要让他老人家背黑锅,都不是真正要请教他的,那他老人家也恒顺。等我们真正良心起来了,原来老人家都知道,那时候惭愧心、忏悔心就能够让我们醒过来了。成德的观察,只要我们弟子真心请教,老人家没有一次不具体给我们指导的。所以我们有情执,我们有掺杂一点名利,那我们无量劫来遇到师父上人这样善知识的机缘,就被我们自己给障碍住了。

  其实菩提道不好走,造业者有一百人,为善者才一二人;为善者有一百人,向道者才一二人;向道者有一百人,坚久者,能够坚持下来,坚久的人才一二人;坚久者百,坚之又坚、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又只剩下一二人,要到这种程度才是真道人。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做老人家的真弟子,都希望落实《无量寿经》说的「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但菩提道上一个念头偏差可能就偏出去了。念头很细,所以印光祖师说,一天当中,日用之间是万境交集。不打破自欺的话,其实自己偏了自己不知道,身边的人又跟自己感情很强,也都会顺着自己说话,你就很难看到问题了。

  所以领导者首先要让身边的人跟我们讲实话没有任何顾忌,我们一定要坚定的不能忘,我们走向弘扬文化的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身为一个领导者,人家跟我们讲话还有顾忌,我们有可能无过吗?唐太宗先生令我们敬佩,魏征本来跟他是对头的,他还能重用,对他直言劝谏他都能够接受,这都是我们的学处。我们这一代人是很特别的,我们从小也没有学,长大才开始学,我们不说过去生的习气了,这一生形成的习气,要对治都不简单。在我们还在对治自己习气的过程,我们可能又要当老师、又要当领导、又要当人家的父母,其实挑战挺大的,我们的警觉性要非常非常的高。

  老法师说了,他们这一代人对不起佛教。当然这个话只能老法师讲,我们可不能讲,老人家有那个威望,才能讲那个话。但是我们听的时候要善于去体会了,老人家那一代人的根性,他成长的背景、受的教育,远远比我们的因缘还要好。每一个出家在家的人走入佛门,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自利利他走的,可是为什么走进去初心是这样,最后变成要过名利关相当困难?我们听老人家的话可能都要动态去体会,他那一代人,甚至于他的下一代,比方以成德来讲,都是孙子辈的了,我们的成长背景远远不如上两辈的人,我们现在面对的诱惑又比他们多很多,所以我们的警觉性要相当相当高。但警觉性不是紧张,你要又觉得压力大了,这又不是真心了。要很有警觉,自己的念头要时时观照才行,要真正形成直心是道场,团体之间都能直言不讳,护念对方。当然,劝谏要注意场合,劝谏要注意态度,这些都是要圆解,对于佛法圆融的去理解,圆融的去修行。

那我们刚刚跟大家谈这一段,再拉回来刚刚我们范同学讲到的,许浚被他老师轰出去了。实在讲,他所求的那个推荐信也是人之常情。你说他为自己吗?其实他是为了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希望她们不要再像奴隶一样的生活,他有一个名分,社会有一个地位。这一般来讲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他要成为毫无自私、完全只有病人的心医,那这里就是他卡住的关卡了。所以他的师父看得更深,所以以非常严格的方式教训他。他自己也没有缓过来,但是他为什么没有缓过来?这其中又有我们的学处了。他为什么会消沉、为什么转不过来?这些点我们体会到了,对我们菩提道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包含刚刚提到睿珍她对于许浚大夫的这一分情义,这真的是学处,大家可以回想整个情节去感受,那里面没有所求、没有占有,那才是爱;掺杂了东西,那是欲了。这些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过往的人生,或者以后的人生慢慢来体会。

  其实这一个片子的每一段台词,每一个情节,对我们走这条路紧密的相关,因为大夫是医病人的身体疾病,走弘扬传统文化的路是医人家的心病。刚刚我们樊同学提到了,让病人看到大夫之后心就定下来,安定了。老法师讲经的时候也说,他跟一个医师在那里谈,不是医生把病治好的,是病人对医生的信心把病治好的。医生能给病人这样的安定,我们弘扬文化的人可以给来接受传统文化的人这样的安定力,但是首先我们自己的心要安定。我们对过去还有懊恼,我们对未来还有担忧,我们对于现在还有很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那我们自己的心都不安,我们怎么去安人家的心?所以我们有这颗善心是可贵的,但是我们得从根本修,自觉才能够觉他,自知才能够知人。为什么传统文化叫内圣外王?内圣是一定要先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够帮得上家人、有缘人,甚至是社会国家。好,谢谢这两位同学,我们接下来请杨同学。

  杨同学:法师好、大家好。学生上午在看的过程中最受益的是有两点,一个是许浚大夫在科考的路上看到很多病患,多次延后自己的时间来给这些病患治病。期间应对过程中,他的爱不断的激发扩大,就是这个爱心。然后他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天平拿出来之后,一边是名利,一边是师父的教诲,回到医生的本分,就是用最专业的矜恤心拯救病人。在拯救的过程中,他心力超过体力,就想起母亲的教诲,「人活着的时候要多付出,死了之后可以多睡觉」。学生就想到我们现在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是很多时候需要心力大过体力,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也希望自己能够在遇到境界的时候,想起老师的教诲、父母的教诲,回到本分上,来突破这些境界。这是第一个。

  第二点受益的地方是,在拯救一个病人的时候,他师父说可以用艾灸来减缓疼痛,然后遇到一个矛盾,就是既可以用针术,也可以用艾灸,在这个点的时候,我们一看的时候可能一下就有点晕,有点看不懂了。但是通过三积大师和柳义泰大夫的对话,然后才知道这是柳义泰大夫在给徒弟许浚一个成长的机会。我感觉这个应对,它是一个师资道合,就是只有师徒二人的心充分的相应的时候,才能够听懂师父的话。回到学生的身上就是,有时候感觉在团队里面听不懂老师的话,希望自己在这方面能够突破,也希望能够像许浚一样,争取也创造师资道合,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两点非常受益的地方。

  下面还有影片中需要完善,感觉要完善的地方,有一个就是许浚他太太听说许浚先生救了很多病患的时候,她扭转了她的看法,其中有个台词感觉可以更好一点,她说她以女子狭窄的心量去考虑她丈夫,现在这个词「女子狭窄的心量」,感觉这个词可以完善一下,因为现在很多女子人家这个承担也是挺好的,把这个要去掉。

  还有个疑问的地方,就是之前柳义泰是把介绍信烧掉,那就是启发许浚不要为了名利,不考这个科举了。后来为什么又考科举了?就是前面不考后面又考,这个我就感觉不太理解。然后自己思考了一下,是不是在不同的境界上,教学目标不一样?就好比我们现在考教师资格证,前段时间老师说我们就是深入传统文化,提高德行;现在为了更好的去接众,是不是又要考教师资格证?所以学生想请教一下法师,是不是在不同的因缘上,这个应对是不一样的?学生就先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成德法师:好,谢谢杨同学。首先他分享第一点,其实我们的人生路上都会遇到义跟利益的境界,我们是取了义还是取了利?取了利就是随业流转了;取了义,我们就是义理再生之身。这过程真的有不少,成德还没有学佛以前就遇到了,业绩不错,可是来听课的人,当时候成德是在办这种潜能开发的这些课程,但大众受益有限,那这个钱我还要不要继续赚?这个义利之辨,可能在我们过往甚至于未来都会遇到,我们要把持住。

  第二,用针跟艾灸一起用,这一个点其实最重要的是老师藉这个因缘,让他放下对老师的依赖,让他建立什么?依法不依人。所以佛要灭度,在《涅盘经》里面指出四依法,非常非常重要。首先老师不可能常在身边,老师也有可能比我们先走了,这个时候要以经教为师。所以这个柳大夫的深意,以至于佛陀的深意,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去体会的。

  您还有提到说,这个小女子狭窄的心,这个台词,我想这个编剧可能有编剧的用意,当然您的顾忌也是有道理,因为我们讲课面对大众有时候也得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所以记得成德有曾经讲过这个郑濂碎梨,他们家上千人,皇帝给他两颗梨子,看他怎么分,他分得很公平。后来皇上问他怎么治家的?他被封「天下第一家」,结果他讲「不听妇言」。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说他讲错了,我们要说,这句话,四依法说依义不依语,你心量要大,你心量不大,常常计较,你们家就要纷争了。所以男子假如心量小,那这句话也是在提醒我们。女子假如没有受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她假如情感比较重,她可能只为自己的家庭着想,那她的心量可能就不够大。你看我的言语里面有用可能、可能,这个就是比较含蓄了,不然你说一定不大,那个女的一听很不舒服了。所以这个出言顺人心,大家也要多去体会。

  我们说因缘它是会变化的,所以前面不考后面要考,前面不拿教师资格证,后面要拿教师资格证,从相上看不同,但是存心要一样,因为形势会有不同,有时候要顺势而为。实在讲,这些都要你们多自己去体会,假如我们都习惯了,好像都要给一个答案,而不是自己去领悟到,那体会不会太深。当然,假如是身为领导者被问了,那当然要回答。老法师也说,他一切都随顺佛菩萨的安排。那我们要知道,孟子有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你今天有很多很好的农具,春天还没到,你要耕作也不行;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时机还不到,你也不能急着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这个在我们走过十几年的路,例子太多了。比方说在一个大都市里,有一个小区,人家特别认同传统文化,让我们每个礼拜去讲课,结果就有出家的人跑到这个小区去听课,他也是好心,可是这么一个动作来,这个跟宗教有关系,结果这个小区的课就开不了了,这小区里面的管委会这些人统统被调查。你说大家那么支持,最后还被调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不能感情用事!成德第一次回到西安,我的祖先出生地是陕西杨陵,那个是太王他们都是从那边来的。回去我很高兴,要上五天的课。结果第一天就有很多出家人要去听,结果一下就被封掉了,也没上成。所以传统文化我们要审时度势,要遵守国家的规定,还有国家的形势,不能激动。

  请教一下杨同学,假如明天又告诉你不用考了,那你会怎么样?

  杨同学:法师好,那我觉得这个一个原则就是看大众当前的需要,如果需要有资格证,然后又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成德法师:对,很好。

  杨同学:不违反法律规定去利益大家。

  成德法师:很好,他提到了看大众的需要。这个《楞严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指导,「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实实在在讲,我们这一生要成就,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除非我们不够真信切愿。所以海贤老和尚也给我们表演,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成就了。海贤老和尚在表演什么,我们都要看得懂。能看到他老人家的表演是福报,看不懂,这福报就花掉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其他的经典?为什么还要提升这些能力?教师资格证也是一个条件、一个能力,那是为了护念众生的。护念众生也不能强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缘还没到,要好好提升自己;因缘一到,我们说兼善天下,要尽力去做。真的有这个状况了,领导没有说明,你要去请教领导;或者真有变化了,领导也要给底下的人讲清楚,不要造成底下人的疑惑。所以大家注意,每一个角色都有每个角色正确的应对进退。五伦关系里面会出现问题,都是双方或者是这件事里面相关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正确的心态应对了,这个事才会愈来愈有问题;只要双方有一个人,或者这个家、这个团体有一个人是清醒的、正确的,都能够改善这个情况。

  因为许浚一开始他考的心是有他的功名在的,所以这个因地不真,他不去反而好,而且后面还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我就不讲了,看可能后面的人会分享到。后面为什么考?三积大师有讲,因为最完整医院里面,他也要有这些助缘,都有一些考虑在其中。所以我们观察事情因因果果,种种条件的因缘的客观,甚至它有变化了,都要做动态的观察领悟,你不能形成一种固执的看法、固执的成见,以前是这样不代表现在是这样,你都要很客观。我们说科学发展观,要动态观察因缘,因为万法是因缘生,你很冷静、很客观观察因缘,我们心里就知道怎么应对进退了,所谓多少缘做多少事,不攀缘。我们接下来请洪同学。

  洪同学:看「医道」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许浚到有瘟疫的村庄去找师父,柳大夫叫他回去,师父让他回去,他坚持不回去,然后三积大师就对柳大夫说,面对许浚的这个固执,你也拿他没办法。学生就在想说,这个固执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就像刚刚法师讲的说,依义不依语,许浚的这个固执,学生理解是他真正的禀承了师父的教诲,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面对病人不能够放弃,把师父的这个教诲他始终都坚持,始终去落实,甚至面对师父对他的这种好像有生起虽然是爱护他,也是有情执,好像有一点点情执的情况下,他还是能够坚持住师父的教诲,要成为一名心医。学生感觉到是柳大夫也好,还是许浚也好,他们师徒之间都是在演绎着一种心医传道,要把医的这个道传下去。所以他的这一分固执,其实是真正的实质的在传承师父的这个道。

  学生也想到师长老人家他弘扬推广传统文化,我们也一直自己在发心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想到自己在这个过程,是不是也像许浚一样,我们为往圣继绝学,有没有真正的继承这个道,有没有慕贤当慕其心,有没有把师长老人家还有法师的行谊把它继承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成为一个法器在传这个道。学生自己在这个修学过程,一路上也是磕磕碰碰,一直在做错事,也是期许自己能够像许浚一样,面对一切的诱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能够真正的有这个固执的精神,要把这个真正的道传下来,期许自己真正能够成为一位传道人。

  这是学生观看的一点体会,有不对的地方,请法师还有诸位老师、学长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成德法师:谢谢洪同学。这个固执上面要加两个字,叫择善固执,这个在《中庸》里面也有提到。他那个择善最重要的就是把病人摆在第一位,其实对我们来讲就要把众生摆在第一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成德自己很惭愧,虽然跟随老人家有一段时间,但是自己还是根性太陋劣了,很多重要的话都是很多年以后才有一点感觉。所以真的是要把师父上人的每一句话当作都是给自己讲的,就比较容易体会得深入。也问自己,我跟着老人家学习,学是效法,那有没有跟老人家有一点像?假如自己跟了十几年,自己还是自己,没有比较像老人家怎么处世、怎么待人接物的,那这个是变成我自己误了自己,这么好的因缘,我可能都是激动而已了,没有静下心来一点一滴观察老人家怎么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处世待人,进一步我怎么去效法他。这个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确实是要我们自己去检查,师父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

  我想可能接下来做个调整,抱歉,因为我看举手的人不少,可不可以每个人讲一点就好了,你体会比较深的那一点,三分钟之内。三分钟之内不是一定要讲三分钟,比方说你体会那一点一分钟可以讲完,就一分钟;那假如这个体会很长,也要训练三分钟讲完。我们接下来请陈同学。

  陈同学:法师好、大家好。学生今天看完这个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许浚他的这颗真心,就是感觉他自从遇见了师父以后,整个他这一生过程当中都能时时的守住他这颗从医者的真心,他的初发心就是照顾病患。就是因为他有这颗心,学生就感受到他面对很多抉择的时候,他能够很顺其自然的就去做了很多正确的抉择。譬如说他们在赶考的时候,他身边的那些同样要去赶考的人就都会说,面对那些病患,他们说,「你们的处境也值得同情,可是我们也等了一辈子,我们一辈子苦读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但是许浚先生因为他的初心一直就是为了照顾病患,哪怕考取功名,学了这个医也是为了照顾病患,所以他面前心中最大的就是不忍心看这些人受痛苦,看到病人受痛苦。所以当所有人都走了,都去赶考的时候,他自己就能很坚定的留下来,去照顾这些病患,即使到最后四天四夜没有合眼,他心里也没有怨言,觉得自己累。学生觉得就是因为他那颗初心一直都在。

  因为在修学路上也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初发心,就想到也是关于遇到考验。前天的时候学生去考科二,就是驾考考科二,当时考的时候就想到,我们考试的时候是考试前要练习,前面有五六天的时间,就全天是十个小时学习,中午都是家人给我们去送饭,去驾考那个练习场地,而且很多家人都在给我们回向,当时考试的时候学生就觉得大家都付出很多,一定要考过。其实到最后隐隐约约那颗初心已经就迷失到去执着那个结果去了,就觉得我一定要考过、我一定要考过,就是会在那个结果上去执着,其实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考驾考这颗初心了。然后当时考完没过的时候,结果是没过,学生心里就想,我一直念着佛,我考试的时候我也很端正心态,为什么没有过?我们有一个全校都在里面的一个群,大家一般都是考试有什么好消息都会在群里汇报,当时学生就在那里转念,转念完以后,考过的同仁就在群里汇报了说,他考过了,谢谢大家的回向,下面就发花的、祝福的。我当时就想了,我要不要也汇报一下?后来同仁就说,事事是好事,咱们群里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妳这个要不就别说了。后来我一想事事是好事,回到初发心上的话,我这个也是历事练心,这是佛菩萨对我的一次考验,如果我要过关了也是好事,所以我也要汇报,所以我也在群里汇报了一下学生没有考过,以及自己反思到的地方。后面家人都给了很多很正向的回应,譬如说他说这是佛菩萨对妳很高的标准的要求。就感觉其实自己在这个方面如果端正心态,以后给身边人的传递,或者是给自己以后学生的一些分享,他们也会有考试失利的时候,这都能成为我做为教学很好的一个资粮、一个经验。然后我就感觉这就是好事情,这对于我守住初心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所以我就后来感觉这件事情很好,时时能够守住初心,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也能像许浚先生那样,都是问心无愧的,心里不会觉得人家都去参加科举了我没参加上,心里有懊悔,不会,因为初心一直在。所以我感觉守住初心很重要,今天看到了以后就更加坚定了,事事都要历事练心,也是为了教学为先,更好的自觉才能觉他。谢谢。

  成德法师:谢谢陈同学,很好,她看影片会回到她当前遇到的境界去反思。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许浚就是因为考不上才重新回到柳义泰先生门下。所以大家想一想,他考不上是不是佛菩萨安排的?不然他没有机会,他的医学造诣不可能那么高。再来,初发心成佛有余,但是发心容易恒心难,所以这个初发心自己要护持好。贤护等十六正士,首先要能够护自己。再来,我们实实在在讲,一开始面对一件事心态挺好的,但在过程会有很多情况,就不一定能守住了,慢慢慢慢就忘了初心。比方说你去劝你的爸爸、劝你的妈妈,劝到最后是气他哪一句话了,明明你是要劝动他,最后你在那生闷气了,跟初发心都不一样了。所以重要的是每一个过程我们有没有用对心,而不是因为那个结果而产生患得患失。

  陈同学转念很好,烦恼即菩提,很好,没考上,这可能是佛菩萨安排,我以后对这个曾经考场失利的人我也可以感同身受,跟他劝勉,这是对的。成德再补充一点,经一事要长一智,也要检讨出为什么没考上,还有没有我们的不足在里面。妳说许浚那他也没有不足,他去考会考上,可是问题是什么?他为了病患。但是我们有时候在利益大众的时候,我们还不是纯粹都是利众,我们里面可能还有掺杂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名利,那你这个没有检讨出来,就不能经一事长一智了。所以学传统文化是觉,觉照,不能打迷糊仗。

  刚刚我们陈同学还讲了一句话,报喜不报忧,这可是团体致命的问题。一个朝代假如报喜不报忧了,这个朝代已经走向败亡了。所以不要小看一个看不见的风气,它每一天都在影响每一个人。所以其实要经一事长一智谈何容易,我们假如能真正经一事长一智,我们随着每件事一直提升。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每参一个他就上去了,因为他完全效法对方了。我曾经跟我们院长(汉学院院长)讲,我们的警觉性不够高的话,在五千年历史当中每一个朝代出现的问题,我们的团体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最怕的不听真话了,最怕的粉饰太平了。所以有一个读书人写到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我相信可能每个人都会念,但是我们能真正把它用出来吗?所以「以史为鉴」也只是四个字,其实我们现在能够讲出来的经句不少,但是每一句我们有没有真正去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这个就要完全看自己下功夫了,因为师父领进门,修行还得靠个人。我相信你们团体不是这种,只是妳刚刚用了这个词,这个成德善巧的拉出来跟大家共同提醒一下,底下的人都不敢讲问题了,这问题可大了!大家要知道,处理团体的事情就跟治病一样,时间拖愈久愈难治;一有征兆,领导者马上能够洞察,或者底下的人马上能够直心劝谏,这问题很快就化解了,大家还经一事长一智了。好,谢谢。我们接下来请王同学。

 

滨海海贤学习班念佛堂

视频念佛:

阿弥陀佛圣号声带计数器方便计数(十念法)

音频念佛: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刘素云老师复讲《无量寿经》全集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