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益阳县长
作者/赵新民
《风俗演义.卷九》记载了郅恽孙子郅伯夷的故事,其中有“伯夷举孝廉,益阳长”。“益阳长”即益阳县县长。《风俗演义.卷九》作者东汉应邵。
图文无关谨按北部督邮西平郅伯夷年三十所,大有才决,长沙太守郅君章孙也。日哺时到亭,敕前导入。录事掾白:“今尚早,可至前亭。”曰:“欲作文书。”便留,吏卒惶怖,言当解去。传云:“督邮欲於楼上观望,亟扫除。”须臾便上。未冥,楼镫阶下复有火。敕:“我思道,不可见火,灭去。”吏知必有变,当用赴照,但藏置壶中耳。既冥,整服坐诵《六甲》、《孝经》、《易本》讫,卧。有顷,更转东首,以¤巾结两足帻冠之,密拔剑解带。夜时,有正黑者四五尺,稍高,走至柱屋,因覆伯夷。伯夷持被掩,足跣脱,几失再三,徐以剑带击魅脚,呼下火上照视,老狸正赤,略无衣毛,持下烧杀。明旦发楼屋,得所髡人结百余,因从此绝。伯夷举孝廉,益阳长。
北部督邮西平人郅伯夷,年纪在三十岁左右,很有才智决断,是长沙太守郅君章(郅恽)的孙子。郅恽是所知的东汉的第一任长沙太守。郅恽的儿子郅寿即郅伯夷的父亲,以廉著称,先后任尚书令、京兆尹等官。由此可知,郅伯夷在东汉曾经担任益阳县县长。距今差不多年了。
郅伯夷下午四点钟左右来到一座亭馆,使命令开路的差役姑且进亭留宿。录事掾禀告说:“现在时间还早,可以赶到前面的亭馆去住。”郅伯夷说:“我现在想写公文。”于是就留下来了。这亭馆的小吏非常恐惧,说他们应该离开这儿。郅伯夷却传令说:“督邮想到楼上观望,快一点去打扫!”一会儿郅伯夷使上了楼。天还没有黑,楼梯下却又点上了灯火。郅伯夷命令说:“我在思考道家学说,不可以见火,请把它灭了!”亭吏知道一定会有突变的事故发生,到时候该用火去照看,所以只是把火暂且藏在壶中。天色已经黑了,郅伯夷穿戴整齐后坐着,念诵《六甲》、《孝经》、《易经》等,念完就睡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把头转到东边去睡,用絮巾(头巾)结在两脚上,再戴上帽子,并偷偷地拔出了宝剑,解开了衣带。夜深了,有个乌黑的东西四五尺长,逐渐升高,跑到楼上后,便扑向郅伯夷。郅伯夷拿起被子罩它,他两脚光光地从头巾中挣脱出来,但差一点被那精怪抓了去。他反复用剑和衣带打精怪的脚,并喊楼下的人把火拿上来,光照下一看,只见一只老狐狸浑身通红,身上一根毛也没有,于是便捉下去把它烧死了。
第二天彻底清理这楼房,发现被狐狸精抓下来的人的发髻有一百多个。
督邮始置于西汉中期,郡守属吏,掌监属官。就是说郡太守督查县官的角色,汉时位轻权重,凡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无所不管。常分为东南西北四部,就是把郡分几片来督查。故有北部督邮。西平乃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伯夷举孝廉,益阳长”,就是推选担任益阳县县长。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前汉书百官表云:“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益阳长当为益阳县县长。可见,在汉代益阳人口不足万户。
伯夷父伯孝,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官至尚书仆射。
不管是不是因为家族显赫还是有人推荐,但不怕鬼的故事实际上反映郅伯夷是有才能的。
益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置县,《乾隆益阳县志》记载了宋代八位县令,而宋代以前的职官记载几乎是空白。这是本人目前看到的最早益阳县长(令)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