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孝经》里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是中国儒家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诸多朝代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简言之,不孝,是要被杀头的。
在我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观中,“孝”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孝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孝的本义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因为孝的本意是爱,爱是一切美德的先导,人性中所有美好的品行都离不开一颗爱人之心。
关于如何爱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种说法,道家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种,最有名的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无差别,人们应该无差别地爱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每一个人。
墨家的爱很伟大,却很难在普通人身上推行,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像爱自己一样爱素不相识的人,这也就注定了“兼爱”只能是少数理想主义者奉行的人生信条。那对于普通的芸芸众生呢?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人吗?
于是儒家提出了推己及人的爱。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然后把这种尊敬推广到其他人的父母长辈身上;先喜爱自己的孩子,然后再把这种喜爱推广到其他孩子身上。
在这种推己及人的“大爱体系”中,对自己父母的爱占据了最基础的位置,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人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会有一颗“爱人”的心。
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就是这样识破卫开方的真面目的。
卫开方是齐桓公身边的宠臣,和易牙、竖刁都很受齐框公的宠爱,卫开方本是魏国的贵族,但是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诚,他整整十五年都没有回魏国。
齐桓公非常感动,有一天就对管仲说:“你看卫开方,多么忠诚为了侍奉我整整十五年都没有回家看父母!”管仲却极不以为然地说:“陛下,您别被卫开方骗了,您想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他能在乎您吗?他一定是别有所图,假装忠诚的!”
但是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继续宠爱卫开方,果然,管仲死后,在齐桓公病重的时候,卫开方和另外两位奸臣易牙、竖刁一起软禁了齐桓公,连饭都不给他送去,齐桓公就这样被活活饿死在宫墙之内。
管仲虽然没见过孔子,更不用说孟子,他的理念却和儒家思想非常接近,即一个不孝顺的人不会是一个好人。
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过一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一个孝悌的人一定是一个不会顶撞长辈的人,一个不顶撞长辈的人一定不是一个会造反的人。可以说,孝悌恐怕是仁爱的根本。孝悌,孝敬父母谓之孝,尊敬兄长谓之悌,悌往往和孝相连。
有子的这句话一直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尊崇孝道文化的理论依据,即便是现在,读《论语》的人大都会注意到这句话,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句话的真谛。
撇开封建统治者的伦理价值观,这句话其实是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种思想:美德是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去爱其他人:想要博爱,先从爱自己的父母着手。
《孝经·天子章》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劝孝歌》中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确实,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连动物都知道尽孝,更何况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别人?
即使从最功利的角度来讲,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凭什么获得别人的信任?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凭什么让儿女来孝顺他?孝,不是一个迂腐的道德准则,而是一切美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