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畯(生卒年不详,史载只知道他享年七十八岁,未知其具体生卒年),字曼才,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徐州名士,东吴学者、名臣。
严畯年少时就非常喜爱学习,通晓《诗》、《书》、三《礼》,喜好《说文解字》。汉末天下纷乱,因而避乱到江东居住。
建安六年(年),严畯与好友诸葛瑾、步骘一起游历吴中,逐渐声名显赫,被称为齐名当世的俊才。严畯为人性情朴直淳厚,他对于人才,常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义,志在让他人能取得补益。后来,辅吴将军张昭将他推荐给孙权,孙权于是任命严畯为骑都尉、讨逆将军府中从事中郎。
建安二十二年(年),镇守荆州的横江将军鲁肃病故,享年四十六岁。孙权准备任命严畯接替鲁肃职务,督领鲁肃生前所领一万兵士镇守陆口(今湖北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众人都在为严畯感到高兴时,而他认为自己若居其位,西不能制关羽、北不能抗曹操,一再坚辞不受。严畯说:“我向来只是个书生,没有参与过军事,不具备占据这种职位的能力和才干。如果我强行居于此位,罪过与悔恨将会随之到来。”说时慷慨恳切,以至于涕泗流泪。孙权见他如此,才不再勉强了,而让虎威将军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当时的人都赞扬他,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辞让权位、而不是贪恋。
吴黄龙元年(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正式称帝后,任命严畯为卫尉(九卿之一,掌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他曾作为东吴使臣出使蜀汉,蜀汉丞相诸葛亮与他交谈,对他便深为欣赏。
严畯不爱钱财,所得俸禄与赏赐,均拿出散发给亲戚故旧,因此家中常不宽裕。广陵人刘颖与严畯有旧交情,刘颖精研学问在家,孙权听说后便征召于他,他称病不应。随后,刘颖的弟弟刘略为零陵太守,在职任上去世,刘颖马上前往奔丧。孙权知道他是装病后,勃然大怒,急忙传令有关部门将刘颖收捕审讯。严畯听说后,赶忙去告知刘颖这一情形,让他马上回来向孙权认罪。孙权听说此事后十分气愤,迁怒于严畯,于是将他罢免了,而刘颖却得以免罪。
过了很久以后,孙权也觉得这样处置不是特别妥当,又重新启用严畯,任命他为尚书令。后来,严畯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作为东吴有名的学者,严畯平生著作颇丰,他著有《孝经传》,又与裴玄(东吴学者)、张承(张昭之长子)论《管仲》、《季路》,这些文字都留传于世。特别是严畯撰写的《潮水论》,是中国最早的潮汐学专篇,只是非常可惜早已失传,具体内容后世也无从知晓。
虽然,后世多把严畯看作书生(书呆子)。据说,严畯作卫尉时,孙权让他念一篇小时候读过的文章,严畯便朗诵了《孝经》“仲尼居”。重臣张昭听说后,急忙就说严畯是个书呆子(“鄙生”),然后念了一篇“君子之事上”,受到众人称赞。“仲尼居”出自于《孝经》,说的是孔子与曾子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一句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严畯把“孝”作为第一,而“事君”只作为中间的选择。所以,作为他的推荐者张昭就急了,马上改读“君子之事上”。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严畯虽然有点死读书,却算得上十分有自知之明了。他明知道自己不具备军事统帅的才能,就恳切的辞去接替鲁肃的职务,最终让更合适的吕蒙接替了那个职务。他对朋友,也算尽到义气,拼掉了乌纱帽,也要通知刘颖,这在古代算得上高义了。德操和品行实在应该受到尊重,而不是嘲讽。
东吴太子孙登就赞美道:“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於为国,通达治体。”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严(严畯)、程(程秉)、阚(阚泽)生,一时儒林也。至畯辞荣济旧(辞让帅位、帮助旧友),不亦长者乎!”
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也赞美道:“严畯之逊吕蒙,有郑子皮之风;陆逊之荐淳于式,有晋祁奚之风,吴安得不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