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文化,点亮文明幸福让孝走进校

孝老爱亲是中国历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一种最宝贵的品质。

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孝文化,是几千年来维系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传承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孝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作为腹有知识、“人才兴国”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孝伦理的传承和孝文化的教育逐渐被忽视,很多大学生孝道意识缺乏,践行“孝”的习惯欠缺。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就是孝道,孝道的核心,就是孝顺。光是孝,而没有顺,或者光是顺,而没有孝,都是不是不合孝道的。

该文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孝文化的内涵

《当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孝”有3种解释:

①尽心尽力地尊敬和奉养父母;

②在长辈死后一段时期内幼辈应遵守的礼俗;

③居丧期穿的服饰。

可见,孝,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善待父母。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

《孝经·开宗明义》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即“孝是德行的根本,王道教化就是由孝产生的”。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

在孝文化传承过程中,以孔子、孟子“入则孝、出则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孝文化思想推广最为广泛。

孝文化是关于孝的观念、践行孝行为的总称。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孝文化,传达着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责任。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人伦道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几千年来维系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二、大学生群体践行“孝文化”的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美德的重要体现。

中国上下多年历史长河中记载了数不尽的如“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埋儿奉母”等孝德故事。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传入,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部分人见利忘义、不尽孝道,出现兄弟不和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在大学校园,有些学生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浑浑噩噩,旷课成习,只顾玩乐享受,游戏人生,不仅不为自己的前途未来考虑,也没有顾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缺乏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实为不孝。

更有甚者,出现了因失恋、学习或就业压力大等挫折而动辄自残、轻生、自杀的现象。”

1.大学生群体孝文化知识匮乏,孝道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考试制度的变革,孝伦理的传承和孝文化的教育逐渐被忽视。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很少接触《论语》、《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知识,加上本身缺乏学习孝文化的自觉性,对过去耳熟能详的孝德故事知之甚少。

“某大学曾对该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每周一次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

部分大学生很少主动去关心父母,不知道设身处地为父母考虑,对父母不够尊敬,稍有不顺心就顶撞父母,乱发脾气。

近年,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思学习,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要钱不成便以自杀威胁父母。

大学生往往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代名词,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可如今,不禁想问:这些大学生怎么了?这是谁之过?

2.大学生群体践行“孝”的习惯欠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执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即便在农村,一家两个孩子成为普遍,3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逐渐减少,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像洗碗、擦桌、拖地、洗衣服、铺床叠被、整理收拾自己的房间这些本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孩子操心。

所以,有些孩子长大后,考上了大学,离开父母时,有诸多的不适应,不会铺床单,不会洗衣服,有的把脏衣服攒一段时间拿回家让妈妈洗,甚至有的因生活无法独立而退学。

有些到大学放假生回到家中,自己又当上了“小皇帝、小公主”,一切本该自己动手解决的生活琐碎事情“理所当然”的交给父母代办。

因为他们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代替”并乐享其中。

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孝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孝道是人性的基本要素,而目前有些大学生欠缺应有的孝道意识和行为,在大学期间攀比严重,挥霍父母血汗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损失,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传播着实应该受到重视。

1提高大学生德行的需要

大学生是家庭的骄傲,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

国家、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学富五车的大学生,更需要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而近些年,社会中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比如荣辱观缺失、义与利的选择问题、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等,导致部分人出现知恩不报、过分索取等行为,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倡导孝道文化,对大学生个人来讲是一种内心的修为,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怀感恩”,勇于“肩挑责任”,形成不怕辛苦、愿意付出的思想道德素养。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古往今来,孝敬父母是每个儿女应尽的本分。“古代在孝敬方面做得好的人,有可能被推举为官员,因为他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若因家里有老母要奉养,还可以说明情况不做官,或者辞官回家。”

孝老爱亲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传承的一种最宝贵的品质,传承生生不息的孝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作为腹有知识、“人才兴国”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孝文化知识,践行孝行为。

3.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的和睦幸福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种人很少见;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是从来都没有的。

君子要专心致力于根本之事,根本确立,道(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就应运而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

可见,如果父母疼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个家庭无疑就是和睦幸福的,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睦自会成就社会的和谐安定。

四、对大学生群体传播孝文化的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孝意识和践行孝道行为缺失的现象,有必要受到重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传承中华民族孝文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1.强化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终生受教育的场所。虽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教给父母怎样做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但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发生在潜移默化中,一个人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熏陶会影响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更远。

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使得孩子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品格教育、行为习惯、生活技能等不重视,没有考虑如何帮助孩子全面成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其他的家务事、农活一概不让孩子参与。

孩子自然不能亲身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和良苦用心,认为“父母都是为了我,做一切都应该”,更谈不上孝敬父母。

家庭教育的影响如此巨大,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长辈,要懂得感恩,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自己也要做好榜样,比如,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孝道观,学生才能更好地践行孝行。

2.增加有关孝文化的内容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一个途径。

因此,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中增加孝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孝道意识,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从而自觉践行孝行为。

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形式单一,涉及孝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许脱节,深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很少,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很好地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所以,高校孝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载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孝文化嵌入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图片、故事、视频、讨论等形式出现,定会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孝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田。

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实例,让大学生明白不孝行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

让学生对孝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能心存感恩,体谅父母,善待父母,家庭就能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

3.开展孝文化活动

除了课堂,校园也是传播孝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可通过举办一些孝文化知识竞赛、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父母、长辈的不易,将尽孝意识和个人行为交融在一起。

比如,中外很多节日都与孝有关,清明节时组织学生线上缅怀先辈,重阳节组织学生进社区为老人献爱心,父母节、母亲节倡议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等,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行善之念。

同时,高校还可以携手地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传播,比如,湖北省孝感市,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是中国孝文化之乡,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

孝感市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传播时,便可以融入孝感市孝文化开展一些相关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倍感亲切,激发一些学生深入了解孝文化的愿望。

高校孝文化传播活动反过来又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示范、导向及辐射作用。

总结

“孝”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用孝文化感染大学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孝道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继续完善孝道文化教育环境,丰富教育活动载体,探索孝道文化教育有效途径,边落实边总结,不断将孝道文化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引领大学生践行、传承、弘扬孝道美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