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福气,得到智慧,就从孝养父母做起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第三集*(本文共字,阅读大约4分钟)讲修福、修慧,什么是修福、修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给人家讲孝道,讲悌道。在《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够和睦相处,人们之间没有怨言。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孝、悌。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呢?就是从“亲亲”,亲爱你的父母亲做起,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百姓,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之上,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这个就告诉我们要想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而这个爱的原点,就是孝悌。就像我们现在搞道德建设,要建设一个道德大厦,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第六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的基础都没有打牢,对父母不够孝敬,对老师不够尊敬,对兄弟不能够友爱帮助,那么这一个第五层、第六层也是空中楼阁。这句话实际上也指出了我们现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从孝悌这个基础做起。《孝经》上也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本质相背离的。为什么是背离的呢?在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我们的领导叫我们去吃饭,问你今天晚上有没有时间啊?有一个重要的客人要见,你不要回家吃晚饭了。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兴高采烈,受宠若惊,跟着领导就去应酬了。但是当我们的母亲说:“你有没有时间啊?家里很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已经缺这个少那个了,我们下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结果我们怎么回答的呢?我们会说:“我哪里有时间啊?我要忙这个忙那个一大堆的事,你就和你的那些老朋友一起去买好了。”所以你看我们是用什么心在和人交往的呢?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去报答,不能让父母欢心,那还有谁的恩德,值得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呢?所以我们没有形成以恩义、情义、道义的原则来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则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这件事情对自己有利,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对自己有好处,就会对他很恭敬;但是当对方从利变成害的时候,没有帮助没有用的时候,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我们就知道了这个“孝”为什么是仁爱之心的根本,因为它培养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正体--------------------講修福、修慧,什麼是修福、修慧,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後又要給人家講孝道,講悌道。在《孝經》上也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古聖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簡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夠和睦相處,人們之間沒有怨言。這個“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孝、悌。孟子也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從哪裡培養起呢?就是從“親親”,親愛你的父母親做起,把這種親愛之心推而廣之,來關愛百姓,關愛人民。然後又把這種關愛人民的愛心推而廣之,擴大到萬事萬物之上,就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以“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這個就告訴我們要想宣揚仁慈博愛,讓大家都有愛心,必須找到愛的原點,而這個愛的原點,就是孝悌。就像我們現在搞道德建設,要建設一個道德大廈,道德大廈的第五層、第六層,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雷鋒精神。但是,如果我們的基礎都沒有打牢,對父母不夠孝敬,對老師不夠尊敬,對兄弟不能夠友愛幫助,那麼這一個第五層、第六層也是空中樓閣。這句話實際上也指出了我們現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沒有從孝悌這個基礎做起。《孝經》上也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親,去愛別的人,這是和德行的要求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親,去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本質相背離的。為什麼是背離的呢?在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我們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比如說我們的領導叫我們去吃飯,問你今天晚上有沒有時間啊?有一個重要的客人要見,你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是怎么做的呢?我們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就去應酬了。但是當我們的母親說:“你有沒有時間啊?家裡很久沒有去超市買東西了,已經缺這個少那個了,我們下午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吧。”結果我們怎麼回答的呢?我們會說:“我哪裡有時間啊?我要忙這個忙那個一大堆的事,你就和你的那些老朋友一起去買好了。”所以你看我們是用什麼心在和人交往的呢?一個人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去報答,不能讓父母歡心,那還有誰的恩德,值得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呢?所以我們沒有形成以恩義、情義、道義的原則來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取而代之的就是以利害、以功利的原則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件事情對自己有利,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對自己有好處,就會對他很恭敬;但是當對方從利變成害的時候,沒有幫助沒有用的時候,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我們就知道了這個“孝”為什麼是仁愛之心的根本,因為它培養了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