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准,奠定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的根基。何为孝顺?怎么做才算孝顺?孝顺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关于孝顺的一些问题,似乎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原因就是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有每一种对孝顺的理解。古人眼中的孝顺孝顺这二字,出自《国语·楚语上》。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推崇孝。儒家《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儒家中的尽孝,指的是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做到品德好,值得大家称赞的人。道家《庄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道家的尽孝,是要人们发自内心的爱孝,做忠臣孝子良民,体现了道教以道德立教的宗旨。古代关于孝顺的典故很多,其中《二十四孝》中很多典故,比如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等,已经不适合当下的生活环境。当下的不同年龄所认为的“孝顺”孩子、少年年龄阶层认为:听话就是孝顺;青年中年人认为:听我的话,给你应有的物质生活,就是孝顺;老年人认为:子女顺着自己的本意,才叫孝顺。这些固有的认知,其实是局限理解孝顺的:小孩子一直听话到了一定年龄阶层会叛逆;青年、中年人以为做的很好了,却两头不吃好;而老年人物质是满足了,精神世界却是空虚的。往往结果不尽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那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或中年人身上。那么当下真正的孝顺是什么呢?当下的现状当下很多人同父母分隔两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从距离上就切断了联系。特别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生活在外地,很多人都习惯了封闭,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于“到底要不要父母看自己朋友圈”这一类似话题不断上热搜,我们变得不愿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哪怕是父母。慢慢的你会发现,你和父母的交流成了例行问候,沟通也成了无法深入沟通。同时你也试着学成大人的模样,开始和父母报喜不报忧。而父母那边也开始捡一些漂亮的话给你听,也慢慢开始对一些不好的事情有所隐瞒。人生就是一场相遇,父母和子女本就是这世上最好的缘分,而今却好似形同陌路。有些人就算是没有分隔两地,也很难聊在一起,平时工作学习忙,偶尔还会劳累和烦心,最多也就是一起吃三餐,然后关门开始玩手机或者做其他的。随着子女的长大,父母就这样只能注视着子女,不敢轻易靠近。父母逐渐失去了“被需要”的感觉,你是否发现,父母对你说话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当他们不再甚至不敢为我们再操心,不能再参与到我们的人生,内心的落寞感可想而知。参与感——才是当下真正的孝顺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让父母始终感到自己被需要着,才不会让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不要总是将我们自己包裹起来,在父母面前坦诚的暴露,让父母走进我们的内心,让他们始终都有参与感,才是最好的孝道。当我们的父母慢慢老去,最后希望的也不过是让子女多些陪伴和关爱,因为我们真的只能参与一次彼此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