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无论是儒释道任何一家首先就是是孝字当先,儒家有《孝经》,佛门有《地藏经》《父母恩深难报经》,而道家有《文昌孝经》、《文昌帝君阴骘文》。三家都无不在强调‘孝’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基本准则,没有孝,其他免谈,不管是追求世间名利还是出世间的修行都离不开这个根,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这个孝的根本末断,没有孝何谈忠,没有忠何谈国,没有国何谈家,中华文化的根本就是家国文化,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离不开以孝治天下这个人性中最根本的情感,从西周开始周文王倡导敬重老年人,明确规定每年都要大规模地举行一次隆重的敬老大典——乡饮酒礼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纷争,民无宁日,目的在于“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宁息事端,敦睦乡里”,包括秦朝按《秦律》敬老、孝养的,到了汉朝更是推行‘以孝治国’典范,宣帝逐步修改、补充完善的《王杖法》又名《王杖昭书令》规定: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朝廷赐给一种顶端雕有斑鸠形象的特别手杖,称为“王杖”,凡持有这种“王杖”的老年人,其社会地位即相当于年俸年俸石的官吏,可以享受各种社会优待,唐宋时期对孝养老人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明朝朱元璋“尊高年、设里正、优致士”的规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也曾都举办过形式上“千叟宴”。我们近百年惟西方文化是瞻,毁宗祠、毁古墓、烧家谱、断血脉传承……几乎彻底忘却、丢弃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中国人可悲可叹,尤其是基督教教渗透到广大的群众中后,基督徒不敬祖宗、抛弃自已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这种危机四伏的文化洗脑给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的将是非常严峻的后果……面对日益丧失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常常深感愧疚,作为中华子孙真是愧对祖宗和圣贤的殷切教诲,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再多的财富又有何用?文昌帝君是慈祥孝亲的楷模。一般认为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间的奉祀,从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成书于宋时的《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不就是西方所谓的博爱吗?明代石刻造像:文昌帝君明代石刻造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