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求义孝的全面解读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孝是什么?《论语》中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做到养父母、敬父母、忧父母之疾、办父母之事、有好东西先孝敬父母,并且做这些还要发自内心,不能虽然做了,心里却不愿意,脸色也不好看。达到当父母兄弟都说自己“孝”时,而他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就算“孝”。但是这仅仅是实现了最基本、最起码的“孝”,还远远没有达到“孝”的真正内涵。下面,我们将从“孝”字的本义入手,去挖掘它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孝,甲骨文,由(老+子)构成,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象形字典》。“孝,善事父母者”——《说文解字》《论语》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并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我们知道,“道”在中国古代,有着十分广泛的内涵,它生出万物,又可以包含万物及其变化。孝既然是“无改于父之道”,对象自然可以是一切事物。《论语》中有:“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自己吃得很差,却把祭品办得很丰盛。“致孝乎鬼神”也说明了,孝的对象可以是鬼神。“神,造字本义: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象形字典》“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说文解字》“鬼,人所归为鬼”——《说文解字》。所以,孝的对象可以是生出万物和掌控万物的神,也可以是自己已经去世的祖先(鬼)。我们知道,“道”包含了人的一切思想、言行,不改父之道,其实就是要继承、发扬父亲的思想、言行。并且这种继承和发扬,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阳奉阴违,正所谓“父在、观其志”。父的思想、言行适于“父在”的时期,可能“父没”就会有所不适,但人还是需要尽量地去扶助、继承父的思想、言行,正所谓“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综上所述,“孝”的对象是父母、长辈,父母、长辈是生养我们的人。推而广之,孝的对象可以是生养我们的一切事物乃至于鬼神。“孝”的本义是搀扶,可以在不同语境中理解为扶助、继承、发扬。“孝”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一切思想、言行之中。《论语》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说“孝”是“仁”的一个本。《论语》中有:“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说“孝”能够促使兄弟间的互助、合作、同心同德等良好关系,也能对政事产生良好影响。《论语》中有:“孝慈则忠”,是说“父慈子孝”则有忠。《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阐述的是孝与礼的关系,即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上述几段说明,“孝”对儒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人生的一些重要事情是有影响的,并且还是根本性的影响。以上是从《论语》的角度来解读“孝”的,下面我们将从逻辑的角度来解释“孝”。我们生而为人,不是一只没人管的野兔,也不是没有思想和行为能力的黄土,我们享受者为人的自豪与快乐,究其根源,是我们的父母生下了我们,再深一点,是我们的祖先生下了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父母、祖先怀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现在,根源于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将来,基础于我们的现在。已经过去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想要的将来,必须从现在的自己做起。我们和万物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带来的是相互的改变。我们的现在,正是在过去经历的,时时刻刻的,与万物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改变,所形成的。过去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中,是留存有或深或浅的烙印的。这种烙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性情和身体中。并且这种烙印是有方向的,相同相和的烙印之间会相互加强,相反相抵触的烙印之间会相互消减。所以,我们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时会比较难,做了几次后就会熟练,做多了闭着眼睛都会做,做的太多了就变成了我们的条件反射。我们做事情时,如果以前经常做和它相似相通的事情,我们就很容易上手,相反则很难下手。我们也发现,过去熟悉的事情,再度发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过去重要的事情,再次接触会让我们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道德经》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大的事物根源于、发展于小的事物,大的事业开始于、基础于一点一滴的积累。《黄帝内经》中有“臣斯十世,此之谓也”,“鬼臾区”家族研究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十世”之久,终致其学说依凭《黄帝内经》流传千古。我国古代在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世家大族,这里面固然有血脉遗传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行业专注(齐的方向含义)的原因,世家大族世代流传的家风、家训起了很大的作用。父母、祖辈的烙印,通过血脉的遗传、家族的行业专注、家风家训的传承传递在我们的生命中,使得我们在烙印的方向上更容易成功(德之本)。所以,血脉遗传的作用、行业专注的作用、家风家训的作用,根源于这种烙印的形成机制。反过来说,我们抛弃了“孝”,逆烙印的形成机制而行,去标新立异,会怎样呢?我们容易在新的环境中,往往没有踏实、安稳的感觉,也常常容易迷失自我。我们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容易感到难以深刻地理解,难以下手。烙印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性情、身体之中,逆烙印的形成机制而行,不但得不到烙印的扶助,而且会遭到烙印的阻挠。标新立异,使得我们脱离了烙印的方向和扶助,在环境中变成了无根的浮萍,很容易被外物左右、诱惑,从而变得浮躁、空虚,甚至迷失自我。标新立异,也是与外物的相互作用,也会引起自身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烙印,但这种烙印与我们生命中固有的烙印相反,它们会产生相互消减,所以,标新立异的成功路上,困难重重。标新立异,消减了我们的固有烙印,使我们产生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方向不定,本质上是一种异化,很多时候是削减我们生命基础的。“孝”是对以前生养我们的和现在生养我们的事物的扶助、继承、发扬,而不是抛弃过去标新立异,也不是不顾现实为所欲为。“孝”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和捷径,“孝”关乎我们的气数和命运。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