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学演义》第二章孔门立学
第22回曾子宗道立矩大学(下)
在《论语》中,涉及曾子的最多。其影响最大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死后,曾子所“谋”,就是为孔子传教学之道,为子思传君子之道。
曾参除主持编撰《论语》外,对儒学最大的贡献是著《大学》。
何为大学?含义有二,一是周朝传统意义上的十五至二十岁的大学,二是学生如何通过学习,成为大人、君子。
《大学》第一章为总论,全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道)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道)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第一节是论述“大学的目的”,为“明晓道德”、“转化民(指未成年人、小人即普通人)”、“提升境界”。其中第一个“明”字,应该是“明道”。孔子在著《十翼》前,一直未对“道”做过形而上之论。曾子(曾参)凝练“大学之道”,应该是总结孔子思想特别是晚年思想和继续研究《周易》后有所创造。而“道”是不可以“明”的,只有修炼到“至”才能得“道”,故曾子在此隐去。“亲”字也是“新”字,这个字是双义,曾子在《大学》总论后专门做了说明“作新民”。“善”字是指“向上提升境界”的意思。
小猪试译第一节:“大学的宗旨,是让人明晓道的意义和得道后的德行,实现普通人向大人向君子的转化,不断提升其可以达到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成为圣人。”
第二节的“止、定、静、安、虑、得”,是大学之道的入“道”心法。对比一下老子《道德经》阐述圣人之道的入道心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我们会发现,曾子阐述的君子入道心法,与老子的讲述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小猪射思,曾子比孔子有更多的时间精研《周易》,其入道心法既学于孔子,又与老子同出一源。
第三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道”的阶梯,也是规矩。
对比一下——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临终遗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遗言并不是表面上的一生回顾,而是对自己一生追求大道,从普通人、到君子、至圣人的修道之路的总结,而曾子的《大学》就是对孔子遗言的理论化阐述。
孔子遗言的关键是三个字,“不逾矩”,意思是一步也不能跨越;而曾子大学之道将“不逾矩”表述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可惜后来很多儒家学者没读懂孔子的遗言,没明白“不逾矩”的微言大义,没遵循大学之道的规矩和阶梯,第一步“格物”都没有做好,还没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一步步筑牢基础,成为君子,就不按规矩来,着急忙慌去“治国平天下”,以致孔子之道一出来就是高峰,两千多年儒学道行渐渐衰减,最后一度沦为被打倒的对象,此非孔子之错,后世大部分徒子徒孙真不肖也。
曾子被后世尊为“宗圣”,他最大贡献是著《大学》,他的另一部著作是《孝经》,在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以孝治天下的遵循。
《孝经》原著已失,现存的版本为唐朝时修订,全书共分18章。《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孝者善继先人之志,孔子死后,曾子用了全部精力去完成孔子所托的传道重任,并养育和传道于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