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儒释道相互斗争又

如果在古代,对一个当时的文人说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一定会被古人吐一脸唾沫星子。这个人一定会说,“子曰:‘不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信仰宗教。这就注定自从佛教西来、道教建立之后,儒释道三家不停地斗争又融合。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即是一次儒家战胜道家事件,又是一次儒家融合道教术法的事件。从此时起,儒家确定了在国家层面的统治地位。不过董仲舒的儒术,不在是孔孟的原始儒家,而是吸收了很多阳阳术数。从此“天人感应”大行其道,天相的变化预示着人间大事的发生。“明儒暗道”成了人尽皆知的秘密。道教创立之初,便借鉴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后来更是大大地有所发展。古代中国的星空,就是人间现实的翻版。二十八宿的各宿对应九州各地分野,紫微星对应人间的君王。还有织女、牛郎等人间的普通人,有做买卖的市场,甚至有厕所,还有“屎”星……当然也有主管文运的文曲星。文曲星并非孔子,而是梓潼神张亚子。道家只有庄子能在作品中拿孔子开开玩笑,后世的道教徒可没有南华真人的逍遥劲,不敢造次地拿孔子开涮--哪怕是奉为神,也是一种不敬。毕竟儒家占有统治地位,道士们只能编一些类似“黄粱美梦”的故事,说明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顶多说说儒家不能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之类不痛不痒的话。道教对儒家算是客气的,对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就不留情面了。从道教创立不久直到元代,佛道斗法、辩论就一直持续。中国文化中的得意忘言而不重逻辑被道教“完美”继承,跟逻辑严密的佛教辩论,道教当然不是对手。到后来就成了“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在不利的形势之下,道教祭出的杀手锏就是“老子化胡”。不讲道理,一击致命。紫气东来,老子出函谷,西入流沙不知所终。西晋道士王浮正是利用这个传说,编制了一部道经--《老子化胡经》。说的是老子为了教化西天众生,出函谷关到了印度,投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卫国,是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二十八岁出家,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为佛祖。道士们提出来,佛祖都是老子所化,道教的地位自然要高过佛教吧?佛教徒吃素,可佛教徒在宣传方面历来就不是吃素的。南北朝时出现一部叫《清净法行经》的佛经。这部经书对老子化胡的说法如法炮制,经上说:“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西来的佛教对儒家少了一些敬畏,把孔子也收编到佛弟子之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反而成了道祖太上老君。对道教老子化胡的说法可谓一报还一报。经过了早期的斗争,从唐朝开始,就出现了三教融合的迹象。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禅宗,就吸收了很多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东西。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更是申明“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将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和道家的《道德经》一起列为全真教的经典。与佛道两家积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在这方面儒家就显得有点不厚道。南宋的理学大宗师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其实是吸收了很多佛教和道教的东西。可是朱熹在吸收了这些营养之后,反过来就攻击佛、道。实在是过河拆桥,不足为训。所以现在称一个人为“道学家”,并不是什么好词。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实用而又宽容,这有利于三教融合。中国的庙里面,同时摆放佛祖、老君、孔子的雕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古代有一个寓言,现实又意味深长。这个寓言讲的是有一个道士进到一个庙里,看到供奉着佛祖、老君和孔子像,佛祖摆在中间。道士心生不满,费了不小力气将老君挪到了中间。在道士心满意足离开之后不久,庙里又来了个书生。书生意气,于是动手将孔子摆在正中间。之后庙中又来了个游方和尚,当然以佛祖为尊。这样转了一圈,佛祖又回到了中间。清净之后,这三尊神象相互吐起了苦水:“我们都相安无事,这些不肖的徒子徒孙老是折腾我们做什么呢?”在折腾之中,儒释道在一起纠缠了近两千年。文化的印记,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基因和灵魂深处。这是我们的根,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我们自己。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弘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