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人类最需要的不是诺贝尔奖,

白癜风健康园地 http://www.wzqsyl.com/bbzs/bbyd/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日本人又得诺贝尔奖了。刚拿到奖的日本得主本庶教授,第二天把一亿万奖金赠给母校京都大学,用来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教授貌似平常之举,却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在日本经济滞后的背后,是其科学技术创新时代的井喷,是日本人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极端”式的认真与努力。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演讲中说:“只要你热爱并相信你所做的,努力去做,你就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实现你的目标。”这句话如此朴实,如此平常,他的信念,他的价值观,却如此崇高,一切都来源于他有一颗“济世利他心”。18年,18个诺贝尔奖给我们的启示远远大于奖项本身的意义。发自心底的尊重这个社会的学者、尊重知识,拥有济世利他的价值观,这是比获得诺贝尔奖要更重要的事。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提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近年来,堪布致力于宣讲《弟子规》和《孝经》,也是源于心灵德育教育对“立人”的重要性。在教师节贺词中堪布写道:“未来教育的关键就是心灵的德育教育,没有比净化人的心灵更重要、更崇高的职业了。”更在东北财经大学演讲《博学与济世》建言:怀抱济世之心以成长。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即使外面的高楼大厦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满足,反而内在的欲望、攀比、嫉妒、痛苦会越来越大,道德水准越来越下滑,最终离快乐越来越远。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年—年)跟池田大作有过一场著名的对话,后被人编录为《展望21世纪》,并译成中文、日文等多国文字。书中记录,汤因比博士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统治全世界,依靠的不是军事扩张,而是以大乘佛教和儒教思想,引导人类实现精神方面的大同。每个人若能有一分爱的选择,加在一起将会是整个世界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汤因比博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具有远见地指出: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全盘西化,则势必给世界带来灾难!因此,发展的话,要内、外一起发展;幸福的话,要考虑今生、来世的幸福;教育的话,要兼顾德、才二者。记得年央视的《对话》节目中,邀请了中美两国的顶尖高中生,作过一次价值取向的考察。当时,主持人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美这五个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解释说:「如果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一个人选择美以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我对这个结果印象还是很深的。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上,从来也不注重内心的道德,那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如今,物质条件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大改善,但为什么年轻人普遍没有满足感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很迷惑,一味地跟着潮流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学校里,从小就只重视分数,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现实同化了。以前,著名文学家老舍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虽然他母亲不识字,但依靠身教的力量,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如老舍一生好客、豪放、待人热忱,爱花、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这些都是从他母亲那里学来的。父母师长应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知识教育放在第二,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什么要把“德”放在前面呢?因为,人没有道德,即使有智慧,也会危害社会。因此,为了自他利益,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大乘佛法的利他教义,即让他们在具有智慧和悲心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在这方面,老师、家长都应该经常关心,只有这样,伦理和智慧才有增上的希望。——本文堪布开示部分恭录自《百年树人,以德为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