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了凡先生学习从十个角度去行善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最终是行动。没有行动,博学、慎思、审问、明辨都等于零。行善,怎么行?了凡先生说过十点,我们看看自己能做到几条?要看完这十点要花点时间,对于忙碌的你来说或许有些难度,但看完后你肯定不会后悔。第一,爱敬存心改过要从心改,行善也要从心行,有这个心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上时时存爱心、恭敬心的人,一定处处都在做善事。爱心与恭敬心除了对我们身旁的人之外,对古圣先贤、对我们的老祖宗也应该是同样的态度。由于工作关系,我以前要接触很多各行各业的人,我就留意过握手这个细节。对方眼睛是否正眼看你、握手的力度都能体现出对方是恭敬还是傲慢。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心境别人觉察不到,再好的演技也会被识穿。第二,敬重尊长尊敬长辈,也要尊敬贤能之人。古代的礼仪,体现了对有道德学问的人的特别尊敬。当我们对贤德之人,比如说孩子的老师有礼的时候,也是给我们的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教导他们见贤思齐。尊贤重要,尊重老人更重要,因为老人为社会贡献的时间比我们长,没有上一代哪来的下一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诚心追念祖先前贤的恩德,如此人民才能淳朴厚道。《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有一位老师分享了家乡的一个现象,他们那里有四十几户人家,出了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生,只有一个年轻人不是大学毕业,而且这个人还是考上之后读到一半因故休学的,所以是百分百考上大学。为什么这四十几户人家的素质这么好?因为从小长者就告诉他们,清明节、春节这些重要的节日,一定要回来探望父母,这是念恩,不忘本。每年的大年初一,所有的孩子不是去玩,而是陪母亲去上香礼佛。礼完佛,上完香,把母亲送回家之后,再去给乡里的长者拜年。拜完年之后,所有同辈的亲朋好友聚集在乡里的一所小学,互相交流这一年来读书的心得、工作的经验。有这样的风气,难怪他们的素质都这么好。所以,任何事都没有偶然,这个乡镇抓到了学问的根本,根本就是孝与悌。德行好的孩子成绩一定好,因为用功不是逼出来的,是自动自发的。第三,与人为善别人在做好事,我们同样欢喜,行有余力就去帮忙,跟他一起做,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假如帮不上忙,时间又不允许,这时你发自内心的赞叹、随喜,那也是行善,也是在与人为善。在如今这个时代,“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你想做一件好事,人家都想尽方法障碍、阻止你,所以好事不容易成就,好人常会被批评。假如你见到别人行善,却得不到认可,应该适时地给予他们精神鼓励。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鼓励与关怀,所以你去鼓励、赞叹,这也是与人为善。第四,劝人为善要用什么劝?古人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当面劝人,是用言词,千年万世劝导众生,那就要用书籍。你能写下很好的教诲,就可以像《了凡四训》一样流传到后世。劝人以口,要审时度势,首先要有足够的信任与付出再劝。在劝勉他人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要“规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劝人以书,一个人要真正能有书传世,不是会写字就可以了,根本问题还在立德、立功,用自己的德行利益社会,人家才会觉得你是真才实学,你所留下来的文章,人家才会信服,才得受益,所以要留书首先要立身行道。劝人也要了解现实状况。我们之前提到,在大人的世界里,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只会看你做什么。学习《弟子规》,不是叫人家去做《弟子规》,而是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当你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你的兄弟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冬则温,夏则凊”,你的父母就开始感动了。当你做到“凡是人,皆须爱”,接触你的人都如沐春风,你劝他的时机就成熟了。所以,要“为人演说”,演在前面,演好了再来说。第五,成人之美这不只是简单理解为帮助了别人,还包括成就了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懂得欣赏别人,也就把我们内心里不好的习气一点一滴地铲除了。哪个习气?嫉妒。道德学问以及我们的心量,应该是愈来愈宽广,绝对不是愈来愈自以为是。我们的福有多大,是由自己心量的大小决定的。所以,看到别人有小善,我们要竭尽全力帮助成就,自己也跟所有借由这件事而得到帮助的人广结了善缘。自从我开始带学生读书,我就一直都用心去帮助自己的学生,耐心和家长沟通,假如我的教学让学生和家长有所受益,我会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成人之美吧。第六,救人危急人生都有起伏,人在危难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最恐慌的,这时你若能伸出援手,他会非常感谢你。什么时候危急?受伤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这时内心比较脆弱,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关怀。“朋友有义”,朋友之间除了关怀之外,还要有通财之义。他可能在经济上有困难,临时周转不过来,而他的父母或者家人又急需这一笔钱,这时我们应该给予帮忙,往后你的人生危急之时,自然就有很多人来帮助你。我想我之所以人缘还不错,可能是因为我很小就看《水浒传》,知道要仗义疏财,我借钱给朋友从来都是爽快的(大家记得还钱喔)。救急不救穷有道理,救急不如救贫也有道理。但根本都是相通的,救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圣贤教诲介绍给他,一个人从思想开始改变,才不会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危机四伏。第七,兴建大利古时候乐善好施的员外常常都是造桥铺路,铺一条路能让许多人得利益。像中国还存有几千年的桥,利益了多少人,数之不尽。这是兴建大利,与人方便。还有一些员外找来很好的老师,教育同乡的小孩,这个大利长长久久。因为这些孩子明白圣贤道理之后,可以造福社会,可以传承圣贤教诲给未来的子子孙孙,所以办教育是长远的大利。宋朝范仲淹先生家里有一块宝地,也就是所谓的“龙穴”。如果是一般人,会拿来做什么?大概会赶紧把祖坟葬在这里,看以后能否出一些大官。范仲淹没有这样想,他把这块地捐出来办学。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近一千年来,这里出了大约四百位进士,八十几个状元。范仲淹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而是让更多的人在这依山傍水的好环境中学习,所谓地灵人杰,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心量愈大,福就愈大,所以都已经一千年了,他的子孙、家道都还很兴旺。当然,只要是利益他人的事,举手之劳也要尽力去做。我们不能光盯着利益之大事,而无视身旁的小事。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一定要处处替身边人着想,往后才能处处替众人着想,这就要从小处着眼。第八,舍财作福财有两种,一种是物品与钱财,属于外财;另一种是劳力与经验,属于内财。外财、内财都可以积累我们的福分。其实内财比外财更难舍,今天我们叫人家捐款比较容易,要叫人家当一天义工很困难,所以难行能行,福报就大。自从我去寺庙里当义工后,我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法师开示时说,做义工有财布施、有法布施、也有无畏布施。懂得时时看到别人的需要,就是舍财作福。平时用功学习经典,自己得利益了,也可以把这些圣贤教诲送给朋友,这也是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们服务。第九,护持正法正法不局限于佛教的概念,也包括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正法是众人的眼目,能闻正法才有正确的判断力来明辨是非善恶、邪正好坏。我们常听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孔子来教化我们,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启,人生就一片黑暗。所以,有幸闻到正法,我们就有责任、有使命把它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收益。第十,爱惜物命对于万物都要爱惜尊重,不能伤害。道家的经典里提到,“举步常看虫蚁”,举步都要常看虫蚁,确实很仁慈。朋友樊总,做了一个很大的营地,防蛇网上挂住了蛇,他都让员工放生。他认为那里本来就是这些小动物的家,小动物应该受到尊重。所以我觉得樊总生意做得大,跟他的善是分不开的。我的课室是建议孩子们自己带水壶喝水的,尽量节省纸杯。这个不是因为出不起纸杯钱,而是让孩子学会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这个意义更为重大。要让孩子珍惜任何一件东西,要“慎于始”,一开始就要坚持正确的教导,如果让他养成不良的习惯,再要把他拉回来,就痛苦了。《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任何物品都要珍惜爱护,不能糟蹋。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午餐,是闭关禅修期间,盛菜时不小心掉了一根菜在菜盆的另一面,我想拾起但够不着,正不知所措时,对面的师兄立即拾起放进自己碗中,那顿饭我流了好多眼泪。从此吃饭就一直坚持不剩一粒饭。十条说完了,随喜赞叹看完全文的你!我们中国古代圣贤,我们的祖祖辈辈,希望成就后代,才有这么多宝贵的家训传下来。我们要会用、善用,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有收获吗?欢迎评论参与讨论,也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