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凡说学记56教育就是长善的过程,把善

从今天开始学习第七章

原文:

第七章、长善就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是指的孩子的特长,要发挥、弘扬他的特长,失是他的短处,就要弥补他的短板克服他的不足,让他全面发展,也就是扬长补短这就是延伸出的意义。

“善”的原本意义是指的德行,德行里面长养善性,

比方说孝敬父母,这本身就是利他的,长善就是把他的孝道不断放大,往广泛延伸就是梯道:把这个梯道再放大,那就是忠道:

把孝、梯、忠一步一步放大就是仁爱。本来教育就是长善的过程,把善一点一点放大,这就是循序渐进。

前边我们讲过,善性从哪来?利他之心从哪来?

从亲情里面来的。

任何人一开始跟妈妈都有一种依赖有一种情感一种亲爱,然后把它放大出来就是孝道,先对父母好,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把孝再放大,就是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对别的不是父母的长薯老师也要恭敬,再放大一些就是对兄弟姐妹的梯道。这就是《孝经》里边讲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梯,所以敬天下之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把孝、梯、忠一点一点放大,他的仁爱之心就出来了,这就是长善。

救失就是把自私自利的那种恶心恶念一点一点去掉,也就是改过,

《大学》时讲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倡让孩子们一日三问.一日三省吾身,改自己的过失,养成做反思的习惯这就是在救失。用救失的方法可以成圣成贤。

还有一个孩子有优点就是善,是利他的心,你在什么地方利他做得比较好,就是真心的。

比如,

我对老师真心,我崇拜、尊敬我的老师,我就听老师的话,这就是一个善;

我帮助同学我助人为乐,我也感到快乐,这就是个优点。

在找自己的优点时,如果对别人都没感觉,只对自己的父母有感觉,只在替父母做事时我感到快乐,替别人做事我感觉不到快乐,那你就守住你的父母,守住孝道.....·就这样找利于别人的优点,然后先把它守住。你替父母做事是个优点,你就把这个孝道守住。

什么是孝道呢?

孝道是一种态度,就是父母对你好的时候你给他们做事很快乐,父母打你两耳光你也能把孝道行好,这就是守住了孝道。而不是洗一两次脚就算行孝道了。

我们看《孝经》里面讲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都是指的态度,而不是做事。所以,如果你把对父母的态度守住了,始终存以恭敬心,哪怕他们错了,你也能“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对的时候你就听,父母错了你马上“掉脸子”、拍桌子,这不叫孝。他们再错也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可以劝诫他们,但是态度一定要好这叫善。

把孝守住后,再把孝道的心扩大,对爷爷奶奶其他长辈、老师同学都好,这就到梯道了。所以一个是守住一个是扩大,这叫长善。

只要把为他人的这种心守住,比如,我给别人讲题我感到高兴。那就守住,别怕麻烦,只要同学问你你都讲,别讨厌人家,百讲都不烦不厌才行。先守住然后再扩大给一个同学讲,给两个同学讲,越帮助越多,这就是长善。

《大学》里面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什么呢?救失。

所以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当然,到后来就把它延伸了,好的社会风气就发扬,不好的社会风气要纠正,这就是社会层面的“长善救失”。

其实,《学记》里面原本的意思还是一些个性化教育,了解一个孩子的心性。

对一个孩子做工作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分别找到他的善和失,然后再针对性地做工作。

所以,我们教学生长善救失就是个性化教育,对每一个同学,都要先找到他的善,再找到他的失,然后长善救失,就教好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善,如果你觉得这个孩子没有一点点善,那就是你的心出了问题。

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

所以你找不到一点点善是不可能的、你之所以找不到是你自己的问题。所以说,找到善。好学生也是-样,要找到他的失,找不到失,也是你自己出了问题要全面地看一个人才行。

《大学》里面也有一句话“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就是说,你看那个人非常有好感,但你要找到他的缺点;非常讨厌这个人就要找到他好的一方面,这样你看一个人就客观了当老师的看学生,不要把学生看死了,不要一下子否定这个孩子强不了了,没法了,或者看着哪个孩子好上天了,这都容易出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