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传道之人不在少数,却仅有一人能够蜚声海内外,家喻户晓。那就是唐朝的玄奘法师。其实,唐玄奘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真实的原型的,在隋唐时代,出现一位和普通和尚没有太大区别的人物,他也就是后来被很多人传颂的得道高僧,原因自然不是斩妖除魔,而是真实的永垂青史的功绩,让很多人都铭记。玄奘那种舍身求法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传奇般的西游故事,再加上九死一生,刀山火海中走来的经历,千百年来,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进入史书中的玄奘,得到真经之后再次返回国内,仍然不忘自己追求得到的普渡众生伟大志向,不遗余力的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还自己加入到佛经翻译当中,一译就是20年。玄奘曾经前往本天求取真经之事,还被翻拍成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包括电影,以及电视,再加上人们喜欢的话剧,戏曲,这些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参与交流的重要话题,也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趣的是,人们两相对比发现,玄奘广受赞誉不假,民众喜欢,津津乐道,但在正史里面却很少见。关于这位传奇人物,可能很多人会说到遥不可及等等,但是其实除了荧幕上的各种正经儒雅的形象,百姓心中真正得道高僧的样子,真实在现实生活中的玄奘还有很多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西游记中,人人都晓得唐玄奘是在观世音菩萨的辅导下和唐主的托付中,西游去求法,从而使得东土能够有上等的佛经,但是为什么这个重任会让玄奘这个人来承担呢?还是他背负着什么大秘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历史选择玄奘,是必然,也是偶然,这其中的机缘巧合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玄奘出现的历史背景当时的隋文帝和隋炀帝这一对父子,可是一对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一国之君,更是有权利也有能力将佛教发扬光大,在他俩的大力支持之下,重修和新建了许许多多的寺院。当时的隋文帝可以说是作为统治者对佛教也是大力支持,作为虔诚的教徒,全国上下可以说是很多寺庙都出现了,不管是为了投君主的所好,还是真的是因为佛教能带给百姓心中的归属感,佛教都在隋唐这两个朝代出现很大的发展,给了玄奘出现的可能。二、隋唐的政治理念比较开放,鼓励文化交流。不得不说隋唐时期的政治主张是非常英明的,没有闭关自守,也没有故步自封,文化的大门始终向世界敞开。因为有了这样的良好基础,佛教才有了进入我国的机会,经过六百年的发展,逐渐在我国落地生根,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变,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在此良机下,佛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三、玄奘背景不一般,所以才会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大家可能不知道,玄奘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排行家里最小,他的父亲曾经是隋朝的权贵,后来自愿挂冠返乡,在玄奘少年时期之前,家境十分富有,俗称“官二代”。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或者是文化政策,想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而玄奘能够成为后来传颂的高僧,能够成为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和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玄奘8岁那年,父亲便给他传授《孝经》知识,等讲到《曾子避席》时,玄奘忽然站了出来,整理好自己的衣衫,笔直的站起。他的父亲很是不解,便问他想要干什么,而玄奘的回答则是非常惊人的。从此之后,父亲对玄奘更是有所期待,苦心教育,玄奘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勤奋好学,知书达礼。四、坚定的志向,为了目的,不断去追求。玄奘在很小时,便立下成年之后的伟大志向,通过高人指点,在很小的年纪便前往寺院修行,发誓一定要有所做为,这种会大志向,才会让玄奘之后变得与众不同,成年以后的玄奘周游世界,不断向高僧进行请教,苦读各地佛学经典,没等多长时间,便学到了更多的佛学精华。偶然的机会,让玄奘结识了一位印度高僧。二人聊得比较投缘,高僧建议玄奘亲自去印度求取真经,回来普度众生。玄奘很认同高僧的看法,决定去西方取经。交通工具发达如今,出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各种审核。更不要说,当时的唐朝。虽然国力强大,但依然有着番邦国家对唐王朝存在不轨之心。所以,那时候,朝廷有着明令,不允许随意出境。不得已,玄奘只好扮成难民,混在队伍里面,一路西行。但是事与愿违,旅途上的玄奘先后经历了官兵的堵截,强盗的打劫,在荒无人烟之地更是经历了饥寒交迫,可是这都没有让玄奘后退,他曾说“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从长安到印度整整花费了玄奘一年的时间。在玄奘返回时,印度国王曾经对他进行多次挽留,玄奘去意已定,就算再难也要返回大唐,虽然离开很长时间,但是玄奘始终未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深知祖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更需要他好不容易得来的佛法。终于在唐太宗执政十五年之后,他不远万里的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其中更是走了有五万里,光是国家就遇到了一百多个,在中亚他经历过无数的山脉,从天山南面回到长安,让大乘佛法来到了祖国。离开了神话故事,玄奘作为佛教传播的伟人,他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