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之相迂腐至此,竟上书要求背孝经平

会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话是我们很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诗临江仙》中的名言,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期间无数英雄豪杰,让我们为之侧目。#真读三国,不看演义#有英豪自然就有小人,有通达之人自然有迂腐之人,我们看惯了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今天要讲的却是一个迂腐的酸秀才的故事。三国演义我们今天的主角名为向栩,突然读出来大概和楚霸王项羽的发音差不多,可惜我们的主角却和项羽完全是两个极端。他靠着沽名钓誉,得到了一个郡国之相的职位,却什么也不做,以至于衙门前生草。而最荒唐的地方在于黄巾之乱起来后,这位国相却丝毫没有平叛的意思,他竟然荒唐的让人在河对岸高声念孝经,用来逼退黄巾贼,这样一个迂腐的人物,究竟有怎样奇特的人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沽名钓誉,却得一国之相汉武帝罢黜百家,再到汉光武帝刘秀以儒家立国,有汉以来最注重的就是名气二字,就是说只要你足够出名,而且长得好看,你就一定能当官。而想出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唉,拒绝官府的征辟!这一招在东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是屡试不爽的事情,而我们的主角向栩用的就是这招。向栩ps:当然,到了明清那种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这招就废了,像朱元璋这种人,你如果拒绝他的征召,他绝对会把你弄死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刘伯温。向栩是东汉末年河内人,出生在一个经学世家,年轻时曾到国子监学习。他平时喜欢读《老子》,给人感觉是个疯道人,而且喜欢披头散发并绾上红丝带坐在板床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乃至于板上都有用他脚趾压出来的坑,整天啥也不干。有时候好几天一句话不说,然后突然大声长啸,什么叫名士风流啊(战术后仰),这就是!为追求更大的名气,他甚至让弟子们(就这还能有徒弟)改名颜回、子路、子贡,现在看就是乱蹭热度,然而当时的人却很吃这一套,同乡人都觉得他肯定是深藏不露。名士风流名声传到郡里,官府决定举孝廉,两次征召他都不出山,越发被人看中,名气直达中央。时任太傅的袁隗(袁绍三叔)奇之,公车征召他为赵国相(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赵国为赵王属国,赵国相相当于太守),这次向栩却满心欢喜的走马上任,一点都不推脱。虚伪,迂腐,愚蠢,还是讽谏?这为清高名士甫一到任就做了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他进入邯郸(赵国都城)时鲜衣怒马坐香车,人们开始觉得他是个伪君子。根本出任一国之下就要开始处理国中事故,结果这位所谓的名士却什么也不管,整天窝在房中沉默寡言,以至于衙门里杂草丛生,刺史来询问时他竟然直接把对方骂了出去。而最让人疑惑的是,他读书退敌的故事。黄巾之乱爆发后,张角率领的黄巾军直逼黄河南岸,朝廷内外惶惶不可终日,而这个时候,他却突然上书说,应派人站到河对岸对着张角大军大读《孝经》,敌人被孝道感染一定会安然退军,那就天下太平了。孝经这个看起来极其愚蠢的奏折,当然被马上驳回,而且向栩本人也槛车入洛,不久被人诬告私通起义军,送到黄门北寺狱杀害,结束了他荒诞的一生。有人说他那份奏折是为了讽刺当局,因为当时宦官为祸导致了黄巾之乱,但我认为他前半生一直在,装疯卖傻博功名,哪有什么时间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呢?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做了五六年国相却不发一言,这种胸中无墨水的人,怎么可能会想到讽谏呢?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