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孝经》可以说是一本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原著已佚,现在比较普及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整理的。玄宗在为《孝经》所做的序里就写了:当时的《孝经》有诸多版本,他把市面上主要的六个版本找来,大家写得一样的,留下,有些写了有些没写的,那就按需求来,能连上使语句通顺,条理更清晰的留下,可有可无的句子就都删掉。最终整理出来了他想要的孝经,还亲自手书在石板上,并在宰相李林甫的组织下,刻成了一块碑《石台孝经》,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孝经》的核心思想其实并非孝顺父母,而是忠君爱国。开宗明义章第一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下一句写的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顺父母只是孝的基础,要做到“大孝”需要“立身”。怎么立身呢?像孔子、王阳明那样“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然而这样的大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它后面的几章写了每个阶级的人的尽孝方式:比如天子的孝,要自己做表率,身体力行的为四海做榜样。天子的下一个阶层是诸侯,诸侯之孝是身居高位不能骄纵、不能奢侈等等。卿大夫不能穿不合乎礼法的衣服、也不能说不合乎礼法的话、要按先代圣明君王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专心的为天子办事。士要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自己的母亲,要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崇敬君主。普通人要好好学会种地,勤俭节约、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这些孝的主要要求是:在什么地位就应该做好自己这个位置该做的事,守好自己这个位置该守的规矩。从第七章到最后一章是说了这些尽孝具体该怎么做,还有举例说明。在很长时间里,《孝经》都是古代学子的必学重点教材之一,古代统治阶级也需要这样的教材让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