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朝的稳定和延续对于宋高宗来说至关重要,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弘扬孝道的举措。他以身作则,力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和引导人民,使他们对孝道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以期让人民能够学习和实践孝道,最终达到“教孝求忠”的目的,巩固王朝的统治。此外,宋高宗还积极推行尊老、养老国策,致力于保障全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他还重视对孝行的表彰和奖励,通过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提倡孝道。宋高宗深谙统治者的榜样作用,他意图通过自身的孝行榜样来促使王朝内的人民更和睦相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最终达到维护王朝统治的目的。《孝经》作为儒家经典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孝道,并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历代统治者都对其极为推崇。宋高宗也非常重视孝治,对前朝的孝治实践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对《孝经》更是极为推崇。他认为《孝经》是圣人深奥的学问,可以用来规劝和教导自己和民众。
在宋高宗的倡导下,不仅进士对《孝经》进行研究和注解,一些平民读书人也非常重视《孝经》的研究。宋高宗慷慨赏赐那些对经典有条理的研究者,无论是官职还是物质奖励,这进一步推动了《孝经》的传播和推广,加强了民众对孝道的认识。古代统治者的孝顺榜样对国家民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宋高宗继承了前朝的“以孝治天下”政治原则,注重以自身榜样行孝来引导民众。无论实际目的如何,他在表面上对孟太后表现出相当的孝顺,对亲属的封赐也非常慷慨。南宋时期,宋高宗对孟太后和韦太后的孝道行为存在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力图利用她们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统治稳定。尽管如此,不可否认宋高宗对待这两位太后的表现中融入了真诚的孝心。宋高宗一直重视守丧礼仪,坚持孝治政策,并对祭祀进行了重建,以彰显自己的孝道观念和统治正统性。他倡导教孝求忠,希望民众能够效法孝道,并将孝行与忠诚于王朝君主相结合,从而稳定王朝统治。
在实践中,宋高宗继承并发展了“以孝治国”的政策,通过两次大规模的赐官活动以及实物赏赐等方式来表达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奉养。南宋时期,宋高宗对待老年人的奖赏主要发生在登基为帝、皇太后大寿等国家重大事件时,或者老人参加重要典礼之后。在宽恕刑罚方面,宋高宗考虑得非常全面,几乎涉及犯罪处理的各个阶段和方面。他对前代的侍丁制度与权留养亲制度也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旨在更好地侍养亲人,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家庭生活保障。尽管这两种制度的受益人范围较小,人数也不多,且难免会存在官员执行力不足等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保障了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宋高宗极力倡导尊敬老人,并且非常重视官员侍养父母的问题。为了让官员更好地侍养父母,对于那些以父母、祖父母为缘由的请求,高宗一般都会同意。父母守丧也被视为孝道的重要表现方式,因此宋高宗不仅自己注重守丧,重申皇帝的三年守丧制度,还对官员的守丧进行了一定的提倡与规定。
当时的养老机构主要是居养院和养济院,不仅关心老人的生前与病时,而且有漏泽园为其处理身后事。养济院在居养院衰落的基础上建立,其救济对象不断扩大。宋高宗通过自身行为对民众进行孝道训诲的同时,在统治区域内实行了一系列孝治政策。尽管部分政策适用范围较小,存在官员执行力不足和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扭曲的孝行表达方式等情况,但总体来看,这些孝治政策的实施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提倡了孝,而且一定程度上确实保障了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作为南宋朝的开国君主,宋高宗大力实行孝治,推崇《孝经》,亲身示范孝行,在教育皇储时重视孝道,重申三年守丧制度,并在国家范围内大力推行尊老、养老国策,致力于保障国家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了尽快重建国家的忠孝伦理道德,教化人民孝于长辈、忠于国家君主,宋高宗努力确保人民对王朝保有向心力,为王朝的团结与稳定努力。
宋高宗通过实施孝治政策,旨在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治,同时也为自己的合法性制造舆论。这一系列措施包括大力推行尊老、养老国策,奖励孝行,以及通过法律对孝治进行保障,将孝思想融入到民众的生活和思想中。通过对孟太后的一系列孝行实践、重建宗庙祭祀祖先以及明堂祭祀等行为,宋高宗为自己的即位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他还特别注重对皇位继承人的孝教育,以确保南宋江山得以顺利延续。尽管孝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南宋王朝的统治,并重建了被破坏的忠孝伦理道德,但在底层民众中,仍有部分官员对皇帝的政令不以为然,这使得民众通过孝治获得的益处需要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宋高宗实行的孝治政策,虽然有助于促使人们更加理解和积极实践孝道,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倡孝道来实现“移孝于忠”,从而使国家民众都能忠于国君。在这一过程中,尊老、养老国策的实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这种稳定社会和国家秩序的手段旨在维护国家统治,延续封建国家政权,是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尽管孝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宋高宗自身的利益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