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知识 >> 二十四孝啮指痛心

二十四孝啮指痛心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429412.html

啮指痛心说的是孔子徒弟曾参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有一次,他吃过早饭便到山里砍柴去了,他母亲一个人在家里。他刚去不久,家里忽然来了几个客人。

当时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招待客人,母亲很着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哎,要是曾参这时候能够回来招待一下就好了。”她这样想着,并在心里焦急地盼望着儿子的出现。可是等啊等,等了好长时间,还不见儿子的身影。

情急之下,母亲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知道母子的血脉是相通的,于是就用牙齿将自己的一根手指咬破。果然,曾参在山里就忽然感到一阵心痛,他想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急忙挑着柴回家。

回到家里,客人还没有走,曾参便帮着母亲招待客人。待客人走后,曾子跪在母亲膝前,请母亲告诉他为什么家里来了客人他会心痛。母亲便向他解释道:“因为客人来了以后,家里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我见你尚未归来,就咬破手指,我想你必定会有感觉,能早点回来,帮助招待客人。”

故事中的“啮指心痛”,实际上是一种心灵感应,曾参每每心痛,体现了一种思念之切,骨肉之情。

曾参此人品德高尚,孝顺父母。孔子认为他可通孝道,经常和他一起讨论关于孝的问题,为后人留下许多关于孝的言论。

后有诗赞曰:“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