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案(1)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2),通于神明。仰观奎星(3)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4)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5)以名事也;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6),母子相生,形声、会意(7)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浸多(8)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9),宰制群有(10),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11)。”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12)之前;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13)之后。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书契者,决断万事也。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故《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14),君臣之大约也。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15),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也。皇甫谧(16)曰:“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17)藏之,名曰书契。”
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典谟(18),垂范万世。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19),宣尼(20)、卜商(21)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22)。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23),古文绝矣。
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24)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以今文(25)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及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内石函中得《孝经》《尚书》等经。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文二篇。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26)盗发魏安釐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或写《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至安釐王二十年。其书随世变易,已成数体。其《周书》论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备矣。甄酆(27)删定旧文,制为六书,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书为正。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滕公冢(28)内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29)云:“此古文科斗(30)书也。”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
卫恒《古文赞》云:“黄帝之史,沮诵、苍颉(31),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守正循检(32),矩折规旋(33)。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34)特出,若龙腾于川。淼尔下隤(35),若雨坠于天。信黄、唐(36)之遗迹,为六艺(37)之范先(38)。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苍颉,即古文之祖也。
赞曰:“邈邈苍公,轩辕之史(39)。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粲(40)若星辰,郁为纲纪(41)。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1)案:考察、核实。
(2)四目:谓眼能观察四方。
(3)奎星:即奎宿星。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十六颗,因其形似胯而得名。奎即胯,古人因其形似文字而以为主文运和文章。
(4)《孝经援神契》:《孝经纬》中的一种。汉儒依托《孝经》,讲符命瑞应的谶纬书之一。
(5)包意:包含意思。
(6)滋蔓:生长蔓延。
(7)形声、会意:六书中的两种,即两种造字法。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8)孳乳浸多:派生演变逐渐增多。孳乳,派生、演变、滋生增益;浸,逐渐。
(9)名言诸无:描述诸多抽象的道理。无,虚无、空虚,引申为抽象。
(10)宰制群有:主宰万物。
(11)书契:文字和契约。
(12)未然:还没成为事实。
(13)已然:已经发生、成为事实。
(14)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
(15)铜虎、竹使:汉代使用的铜虎符、竹使符,是一种信符。
(16)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魏晋间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一说甘肃灵台境内)人。
(17)策;通“册“,古代用以记事的竹片或木片编在一起叫策。
(18)典谟:《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和《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的并称。
(19)《尔雅》:古代训诂书名,为我国第一部词典。
(20)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21)卜商:即子夏(前-?),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22)训诂:解释古书文义。
(23)焚烧先典:秦始皇三十四年(前),丞相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民间所藏《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一律焚毁,秦始皇采纳此建议而焚烧了先典。先典,古代的典籍。
(24)伏胜:生卒年不详,又称伏生,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西)人。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曾任秦博士。
(25)今文:汉代称当时通行的隶书为今文,以别于籀书的古文。
(26)不准:人名,读如“否彪”。所盗魏釐墓,一说魏襄王墓。
(27)甄酆(?-10):西汉平帝时以定策功拜少傅,封广阳侯。王莽新朝拜更始将军封广新公,曾任大司空,善古文。
(28)滕公冢:西汉夏侯婴墓地。夏侯婴官到太仆,初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
(29)叔孙通:生卒年不详,西汉初薛县(今山东滕州南)人,曾为秦博士。
(30)科斗:同“蝌蚪”。
(31)沮诵、苍颉:均为黄帝史官,苍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
(32)守正循检:恪守正道,遵循规矩。
(33)矩折规旋:方折圆转。
(34)矫然:坚劲的样子。
(35)淼尔下隤:指几笔同往下坠落的笔画。淼尔,茂密的样子;下隤,犹下坠。
(36)黄、唐:黄帝和唐尧。
(37)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38)范先:规模格局的开创。
(39)轩辕之史:苍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
(40)粲:鲜明、华美。
(41)郁为纲纪:茂盛得成为纲要、法度。
古文 考察古文,就是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苍颉的头长四个眼睛,和神明相通。抬头观察奎宿星宛转曲折的形势,低头观察龟的花纹和鸟兽的印迹的形象,广泛采集众多的美好,综合起来成为字,这就是古文。《孝经援神契》说:“奎宿星主宰错杂的花纹,苍颉模仿它的形象”。
文字,概括起来说,就是包含意思来命名事物。分析其中的意义,就是文当祖父,字当子孙。从自然中获取,具备自然的条理。象形的部分,称呼作“文”。因袭而生长蔓延,就像母亲生育孩子,形声、会意的部分,称呼作“字”。字,说的是派生演变逐渐增多的现象。题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称呼作“书”。书,就是形像,就是舒展,就是著述,就是记载。著述阐明各种事情,记载以往知晓未来,描述诸多抽象的道理,主宰万物,没有幽暗不能贯通,没有以往不能经过,确实可以说是事情简约但应对广博,不是人的气力可以做到的!《易》说:“上古依靠打结绳子来治理,后世圣人换成文字和契约来治理。”最高的道德的大道,在还没成为事实之前就造化本性;结绳的教化,已经成为事实之后惩罚罪过。所以大道衰退才有了文书,利害产生才有契约。契约不够作为凭信,文书成为言语确立证据。文字和契约,可以裁决所有的事情。所有文与书互相约束,都称为“契”。契也是誓,诸侯约定信用就称为“誓”。所以《春秋传》说:“王叔氏无法提供契约。”由此可知契,书写信用发誓的言语,而盟的起源,就是君臣的最大约定。也有说是刻在木头上剖成两半分开,君主拿着它的左边,大臣拿着它的右边,就是以前的铜虎、竹使,现在的铜鱼,都是契的遗留下来的象征。皇甫谧说:“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了文字,记载言论和行为,编成册收藏起来,取名为书契。”
所以我们知道了黄帝开启了古文的源头,尧、舜发扬了古文的波浪,这才有了虞、夏、商、周的文字和契约,将古代经典神妙变化,作为万世的典范。到了周公辅佐周成王,郑重地说明礼乐,通过增加朝堂祭祀服装的颜色分清尊卑的礼节,还创造了《尔雅》,孔子、卜商师生给予增加和修饰,解释言论,通畅事物,大致完善解释古书文义。到了秦朝使用小篆,焚烧以前的典籍,古文就断绝了。
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胜呈献了《古文尚书》。那时还有魏文侯乐人的窦公,二百八十岁,呈献《古文乐书》一篇。用现在的文字考究,就是《周官》中的《大司乐章》。到了汉武帝时,鲁恭王损坏了孔子的旧宅,从墙壁内的石函中获得《孝经》《尚书》等经书。汉宣帝时,河内的一女子损坏了老子的旧屋,获得古文二篇。西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年),汲郡人不准盗窃挖掘魏安釐王的坟墓,获得一千万字的册书,有人写是《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到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年)。这些书跟随世事变代更替,已经变成很多种字体。其中《周书》谈论楚国事务最精妙,从此古文具备了。甄酆删除确定旧文,制作成六书,其中之一就是古文,就是此,以孔子和老子的旧宅墙壁中的藏书作为古文的正版。周幽王时,还有明白古文的人,基本上就是汲郡人不准盗窃挖掘魏安釐王的坟墓中的书。西汉滕公坟墓内获得石铭,没有人辨识,只有叔孙通说:“这是古文的蝌蚪书。”蝌蚪书,就是上古的古文的另一个称呼。
卫恒《古文赞》说:“黄帝的史官沮诵、苍颉,远观那些鸟兽的印迹,开始创作文字。管理所有事情,制定法度,确立制度。观看他的用笔使墨,用心专一精湛。恪守正道,遵循规矩,方折圆转。曲屈的像弓,正直像弦。坚劲的样子特别突出,像龙在水中腾飞。同时下坠的笔画,像雨从天上坠落下来。相信黄帝、唐尧的遗传下来的笔迹,成为六艺的开创榜样。大篆、籀文是它的子孙,隶书、草书就是它的曾孙、玄孙。”
苍颉就是古文的鼻祖。
赞文说:“遥远无比的苍颉,就是黄帝时代的开始。他创制了文字,取代以前结绳的治理。光辉灿烂得像天上的星辰,蓬勃发展成纲要法度。上千年时间与上万种品类,就像放在手掌上视看。催生人们的美好道德,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了。神奇的文章,神灵的篇目,从古文开始兴盛起来。”
张怀瓘对古文的发展脉络详加考究。
无待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