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想让老百姓对当政者敬重、忠诚并且勤勉努力,该用什么方法呢?”孔子说:“你庄重恭敬对待百姓,他们自然会敬重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自然会忠诚于你;你任用贤良的人、教导能力差的人,百姓自然就会勤勉而加倍努力了。”
季康子:鲁国大夫,季孙氏,名肥。
劝:勤勉,努力。在此有自动自发之意,指接受了别人的劝告,不需别人监督,而能自动自发地勤勉、努力。
以:与
临:面对,对待
庄:庄重,端庄,比如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个“庄”别人看到的虽然是外表,但它从人主内心之敬来。如孔子所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孝慈:《贾子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子爱利亲,谓之孝。(爱利:爱之,利之)
举:举荐,任用
教:教导,引导,教诲
不能:才能低下或没有才能的人
讲义:
一、此一章书,是孔子讲人主“以身化民”之意。亦是孔门的“根本之教”。
化:上之倡率,下之自得。有“渐、渍、浸”之意,古曰教化,今曰教育,是在持之以恒地坚持之下,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
好比“腌咸菜”,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腌制,萝卜才能变成咸菜。否则,即使放盐再多,一天时间也腌不成咸菜。萝卜变成咸菜的过程,就叫“化”。
《日讲四书解义》:季康子是鲁大夫,问于孔子,谓:“使百姓敬于我而不敢慢,忠于我而不敢欺,相劝于为善而不敢息(停止,怠慢),何道可以致此?”
孔子日:“民原无不敬其上者,但上示以可慢,则民慢心生焉。诚能临民之时容貌端庄,衣冠瞻视不敢少忽,安(怎么)有上不敢忽,而民反(反而)敢忽其上者?则不期(期望,希冀)敬而自敬矣。民原无不忠于上者,但上示以可欺,则民欺心生焉。诚能尽其心以事亲而孝,尽其心以爱众而慈,安有上尽其心,而民反不尽其心于上者?则不期忠而自忠矣。民原无不可劝者,但上示以可怠,则民怠心生焉。诚能善者举用之,使知善之当为;不能者教诲之,使知善之可为,安有知善而不相勉于善者?则不期劝而自劝矣。使民敬、忠以劝,其道如此。”
盖季康子之意专在责民,孔子之言专在责己。责民者,民未必应(响应)。责己者,不求应而民自应之。是故身者,化民之本也。
《四书通观》:前章“何为则民服”之问,可见哀公之弱。此章“使之”一事,可见季氏之强。夫子答之,盖谓举错之权在上而又不失其宜,如此何患乎弱。人心天理有以触之(触动它),自然而应,何假(凭借)使而后然(如此,这样)哉?如此,则何假乎强?
民法(效法)上(上位之人)而行也。上孝慈,民亦孝慈。孝于其亲,乃能忠于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也。
《集注》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二、孝慈则忠
此处的孝慈,是孔子告诉季康子应当做的,是指他上对父母要孝,下对儿女要慈。(有的解释为:上对父母孝顺,下对百姓慈爱)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他孝慈了,百姓就对他忠心了?
这是儒家教化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孝文化”很重要的方面。其逻辑是:人主孝慈,则民受其感化,也效法他的孝慈;人能孝就能尽忠,能慈就能使众。其原理是:《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再来看看《孝经》是如何讲“忠孝”的:
《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天子章》: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通“型”,模范,榜样)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经.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轻视,怠慢)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妻与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这样),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因此)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大)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圣治章》: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效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法则,标准)而象(模仿,随从)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tè,差错)。”
《孝经.广扬名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感应章》:孝悌之至(极、最),通于神明,光(光大,发扬)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大学》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以上是择录部分圣人之言,供学者思考。忠孝合一,是儒家的首创,是儒家很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儒家实施教化的根本。
对于这个观念,信者则自信自行,不信者则我行我素,老师也奈何他不得。所以,讲《论语》这门课,是讲给有识之士听,讲给仁人志士听。不愿意学习的人,或者不相信这些道理的人,可以略过不学。我也绝不“对牛弹琴”。正如孔夫子所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理解了“孝慈则忠”,也就懂了“临之以庄则敬”和“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都是叫为政者实施“身教”。关于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前面讲过很多了,今后还会涉及到,在此不再赘述。
孔子如此回答季康子的问题,这是孔门的“根本之学”,是让他从根本上去找原因,去做,从而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像现在的企业领导,谁不想叫员工敬重、忠诚、自觉勤奋?可是,如果员工不能如此,领导们往往觉得是员工的问题,就到处去学习管理方法,千方百计想扭转这样的局面。殊不知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而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都是因为不懂,或者不信孔子所讲的这个道理,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有智慧、有远见的领导,学习此章之后,应当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试看古今中外百年企业的领导,谁不是如此呢?百年家族,也是如此。
三、深刻理解“不期自至”,此乃“根本之学”的效用
孔门“根本之学”的特点,就是对于想要的结果,它能“不期而至”。好比种树,把树根培养好了,其枝叶自然繁茂,想不繁茂都不行。相反的,如果不管树根,仅在枝叶上摆弄,又想使其繁茂,怎么可得?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试举几例,与大家共学:
《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即“贵不期骄,富不期侈。”意为:贵不与骄期(约定),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自来。
难道不是如此吗?在没有尊贵之时,并没有想“等我尊贵了,我一定要骄人”,甚至会告诫自己一定不要骄人。可是,一旦自己尊贵起来以后,那种“骄人”就自动来到了自己身上;在没有富有之时,并没有想“等我富有了,我一定要奢侈”,甚至会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奢侈。可是,一旦自己富有起来以后,那种“奢侈”就自动来到了自己身上。我们见过几个人能像子贡所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真正的仁者,他们爱人、敬人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可是却得到人们对于他们的爱与敬。
《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有意想不到而得到的荣誉,有追求完美反而受到诽谤。
《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之德好像风,小人之德好像草,风一吹草就倒,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这就是影响、感应、感化的效果。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之人一定不会形单影只,人们一定会敬仰、尊重他们,并向他们学习。学者想想自己,再看看网上那些对于“有德”和“无德”事件的评议,不都是如此吗?纵然是无德之人,他们也尊重、敬仰有德之人。所谓“肃然起敬”。
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之下,那些“逆行者”都是仁人志士,他们不计报酬,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去拯救处于灾难中的百姓。对于他们的行为,谁不敬仰,谁不感动?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逆行者,有零零后的后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的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疤痕,有的女孩由于不能及时打理,含泪剪掉心爱的长发。但是全国人民都觉得他们很美,因为他们有崇高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在他们面前,那种穿戴好、皮肤好、身材好、口才好的所谓“美”,都黯然失色!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社会大众对于善行善举的传播,比驿站送信的速度还快。
列举这些,就是要让学者明白这些道理:一是身教的重要性;二是修身修德的作用,它能使我们想要的结果“不期自至”。从而加深对孔门“根本之教”的理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