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反映敦煌地区学生生活的资料,李正宇先生的《敦煌学郎题记辑注》一文中,汇集了条唐宋时期的学郎题记,通过那些题记,我们可以一窥唐宋时期敦煌学生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
一、习字日常功课
学生入学,首从识字、习字开始。习字一是巩固所识之字,一是练习书法。唐宋时期,纸张缺乏,学童习字大多利用废弃的官私文书的背面,因而不少敦煌文献的背面,都有学生习字。习字的底本有《千字文》、《百家姓》、“上大夫”等。
P.《社司转帖》-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有:
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
P.《春秋经传集解》-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有:
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二小生,八九子,可知其礼也。
这些字笔画简单,易记易学,又能练习基本的文字笔法,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流行的习字方法之一。不仅敦煌如此,其它地区也是如此。
S.正面为唐代官府文书,有天宝八年()及乾元元年()款署,卷背习字,其中某童所写者字,某老师所写者字(包括老师所书范字、日期及批语)。习字底本为梁周兴嗣《千字文》。今残存“光、菓、珍、柰、李、菜、重、芥、曹、海、酸、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崐、岗”等26字。
通过此卷分析,可知唐代学童习字大致过程。唐代学童习字,基本是每日必修,日日不间断。每日写3-5字,每字反复练习30到10遍。其方法是,先由老师写出日课范字,范字一般写3-5字,每行顶端和中段各安排一个范字,每一范字下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摹写。每日练字完后,交由老师批阅。老师在在日课作业末尾写一“休”字,和今日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写一“阅”字大体相类。有时老师还对学生的习字加批语,如本卷就有老师批语“渐有少能,亦合甄赏”,意思是“逐渐有了进步,应当给予奖励”。
二、抄书喝酒还收费
唐五代时期,虽然印刷术已问世,但并未普及,学生所用课本仍然主要靠抄写。
一种是自己抄,抄完在后面写一题记,这种题记有多则,如:
散《论语集解卷第一》末题:
大中五年()五月一日,学生阴惠达受持诵读,书记。
S.《孝经》末题:
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一月八日三界寺学仕郎,郎君曹元深。
这个曹元深成年后任敦煌曹氏归义军第三任节度使。
P.-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有:
维大周显德七年()岁次庚申七月一日大云寺学郎邓清子自手记。
另一种是为别人抄,要收费,收多少,已无材料佐证。
P.《太公家教》-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太公家教》末题:
大中四年()正月十五日,学生宋文显读,安文德写。
S.《开蒙要训》末题:
大中五年辛未三月廿三日,学生宋文献(疑即宋文显)诵,安文德写。
S.《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并图一卷》末题:
贞明七年()辛巳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张保达文书。
抄写课本是一件极为枯燥的事,因而在抄写之余,难免要发发牢骚。
有抱怨别人拖欠抄写费:
S.《秦妇咏》末题:
贞明五年()已卯四月十一日燉煌郡金光明寺学生安友盛写记
今日书写了,合有五斗米,
高代(贷)不可得,环(还)是自身灾。
北图宿字99()《五言诗一首赠上》:
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
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P.《事森》-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有人则因为没有酒喝,就不愿认真抄写,敷衍了事,出错也不愿纠正:
P.《事森》末题:
写书不饮酒,恒日笔头乾(干),
且作随疑过,即与后人看。
P.《论语序》下题:
今朝闷会会(愦愦),更将愁来对。
好酒沽五升,送愁千里外。
学生李文段书一卷。
写书不饮酒,恒日笔头干;
且德(得)随意过,有错没看。
北位68()《百行章》一卷尾题:
写书不饮酒,恒日笔头干,
且作随宜过,即与后人看。
当然,也有学郎比较谦虚,抄写完了还写几句自谦之词。
P.《卜筮书》末有庚辰年()正月十七日学生张大庆题记:
首(手)恶笔若(弱),多有厥错,明师见者,即以却□。
P.《秦妇咏》-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秦妇咏》卷末显德四年()学士郎马富德题记:
手若(弱)笔恶,多有厥错,明书(师)见者,决丈五索。
三、也有雄心壮志
敦煌学郎题记中有不少立志读书的自勉诗。如天复二年()敦煌州学学生翟奉达就写下如下诗句:
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艺堂堂世上无。
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肥菜根尽枯。
P.《李陵苏武往还书》-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李陵苏武往还书》末亦有天成三年()学郎李幸思的题记:
幸思比是老生儿,投师习业弃无知。
父母偏怜昔(惜)爱子,日讽万幸(行)不滞迟。
38年后,《宋乾德四年()曹元忠及夫人修北大像记》中记录,这个李幸思已经任“都头知弟子虞侯”了,可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北图生字26号()有五言诗一首曰:
清清河边草,游(若水中)鱼,
男儿不学问,如若壹头驴。
指责那些无所事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勤学在于惜时,P.T27背有四首学郎诗,其中一首言道:
人生一世只为逢,昨朝今日事不同。
但看后园桃柳树,花开能得几时红。
读书的目的在于立身成名,实现自我价值。P.《孝经》末题(年)翟脆飒诗:
读诵须勤苦;成就如似虎。
不词(辞)杖捶体,愿赐荣驱路。
清楚表明学生读书的最终目的。翟奉达的诗中也写道:
躯体堂堂六尺余,走笔横波纸上飞。
执笔题篇须意用,后任将身选文知。
翟奉达后来成为归义军时期的历学专家,任归义军随军参谋兼州学博士。
S.《兔园策府第一》末题:
巳年四月六日学生索广翼写了
高门出贵子,好木出良才……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号墓出土文书中,有唐景龙四年()学生卜天寿写卷抄有五言诗,其中一首写道:
高门出己子,好木出良才。
交□学敏(问)去,三公河(何)处来。
北图藏玉字91号()《七阶礼佛名经》背亦见到同样内容的诗:
高门出贵子,存(好)木出良在(才),
丈夫不学闻(问),觀(官)从何处来?
看来,这首诗在唐宋时期,至少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一首通俗诗。玉字91号背还抄有另一首五言诗,诗曰:
孔子高山坐,若水不欲(流?),
之(诸)男在(不)学闻(问),觀(官)从何处来。
北图位68()(百行章》一卷尾题:
学使郎身姓(性),长大要人求,
堆亏急学得,成人作都头。
赤裸裸表明学生读书目的就是步入仕途。读书与入仕,象两根红线,牵动着每一个学子的心,读书是手段,入仕才是目的,只有入仕,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途径。
如果说上述学郎诗过于直露,表现出学生的稚嫩。那么S.所抄薛彦俊诗却含蓄地表达了那一代学生的情怀,其诗如下:
童儿学业切殷勤,累习诚望德(得)人钦。
但似如今常寻诵,意智(?)逸出盈金银。
不乐利闰(润)愿成道,君子烦道不忧贫。
数年读诵何得晓,孝养师父求立身。
勤苦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出人头地(得人钦),立身扬名。学好了进士及第,就成为姑娘们心中的白马王子,《下女夫词》是唐代敦煌地方举行婚礼仪式上的歌词,其前半部分是男方到女家迎亲时的问答,P.《下女夫词》中就有如下问答:
女答: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刹史,故至高门。
四、课余时想姑娘
当然,及第之前只有想姑娘的份了。年龄渐长心理成熟,敦煌那些在学校里潜心读书的莘莘学子,也按捺不住春情萌动,P.《吉凶书仪》末有题:
寸步难相见,同街似隔山,
苑(怨)天作河(何)罪,交(教)见不交(教)连(怜)。
此诗抄写于唐大中三年(),没有抄写人署名,或许写诗人实有恋爱对象,或许仅为抒发个人情怀,但这短短的四句五言诗,却将一个学生思念恋人又见不到恋人那种落莫愁怅,若有所失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北图玉91()《七阶礼佛名经》背亦有诗:
那日(?)头见,当初便有心。
数度门前过,何曾见一人。
P.《论语序》下也有五言诗:
可连(怜)学生郎,其(骑)马上天唐(堂),
谁家有好女,嫁以(与)学生郎。
这两首诗将学郎们对爱情婚姻的向往表白得更加直露。类似这种由学生自己创作的爱情诗,在敦煌学郎题记中虽然不多见,但毕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情窦初开的学郎们,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躁动和不安。
五、无聊讽师戏同窗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学习之余,他们也常常搞些恶作剧,或嘲讽老师,或戏谑同学,天真顽皮,跃然纸上。唐政府规定,学校每十天为一旬假,估计敦煌地区学校也大体如此。因而学生们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希望早日放假,以便轻松轻松,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情绪。
P.2《吉凶书仪》-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2《吉凶书仪》末题:
竹林清郁郁,伯(百)鸟取(趋)天飞,
今照(朝)是我日,且放学生郎归。
有意思的是,在吐鲁番出土阿斯塔那号墓文书中,也有类似诗句。唐景龙四年()卜天寿写卷抄有五绝一首:
书写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
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可见,希望早日放假,犹如今日学生期盼早过周末,成为古今学生的共同心理。
P.T27卷背抄有两首学郎诗,则是学生嘲讽老师之作:
阿师本是阎家儿,解甚不知得处书(诗),
今朝遣人轻轻问,后问之时心莫疑。
先生本是□□歌,逐日书字甚要他。
写经早粆不得吃,三时趁时费鞋靴。
看来这位阎先生不是教学方法不得当,就是学识真有问题,否则,学生不会如此嘲讽他。
学生一边嘲讽老师,一边又在同学中以自己读书多作炫耀,
P.《开蒙要训》-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P.《开蒙要训》背题:
须(谁)人读自书,奉上百疋罗。
来人读不得,回头便唱歌。
S.《社司转帖》有另一位学生李再昌夸奖学郎张富千的聪明用功的诗:
学郎大歌张富千,一下趁到《孝经》边,
《太公家教》多不残,貗猡□儿实乡(相)偏。
还有学生趁同学不注意,便在他的课本上写上几句诗,搞恶作剧:
今日书他智(字),他来定是嗔。
我今归舍去,将作是何人?
明知同学知道后要生气,却又装作一本正经。
也有学生拿同学开玩笑。P.T27卷背有:
学郎汉,郭会昌,看看一似憨头狼。
世间薄酒总饮尽,一朝出来褥(辱)城隍。
这些即兴之作,散发出浓浓的学生味,天真朴实,淘气顽皮一展无余。
学郎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虽然充满激情,但仍显得单纯、幼稚。敦煌归义军时期的历法专家翟奉达,晚年读到自己学生时期的诗作,感慨地写到:“幼年之作,多不当路,今笑今笑,已前,达走笔题撰耳,年廿作。今年迈此诗,羞煞人,羞煞人。”
注:
文中引用文献P.表示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伯希和编号,S.表示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斯坦因编号,“北图”表示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编号,“散”表示王重民编《敦煌遗书散录》所收敦煌文献编号。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杨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