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孝”不是人类的专利,“孝”乃天性,“孝”乃自然界万物之间关系维系。孝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孝经·开宗明义》开卷便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把孝看作是一切美好德行的源头,是道德的根本,其他一切道德都是从孝开始并演化而来的,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诗人罗荣华,曾被“驴之孝”感动,他说:“历史上,关云长败走麦城受害后,赤兔马数日不吃不喝,死了;抗日战争时期,有位英雄在战场上牺牲了,他骑的那匹马被俘后,也是不吃不喝,抗争至死。驴子如此重孝重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啊!”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由于受儒家伦理观念和统治阶级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民间,关于孝道与崇老的文化和习俗,则有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就是说,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孝道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完全纳入了社会道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范畴,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已经发展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