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先祖,慎终追远

治疗手足癣北京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646.html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一句句农谚里,一片片花红柳绿中,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

清明

清明节的来历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春分后十五日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而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春风吹拂下,天地明净,气朗天清,万物一派生机勃勃。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个传统节日中的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这里讲到的只是流传至今,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妃子丽姬设毒计媒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重耳是申生的弟弟,为躲避危险,也被迫流亡出走。一路上颠沛流离,受尽屈辱。一次,重耳又累又饿,差点晕倒。这时紧随的臣子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重耳得知后感动得流下眼泪。

公元前年春,流亡19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晋国,杀了晋怀王,继任国君,他就是晋文公。当上国君后,晋文公封赏跟随自己流亡的臣子,却忘记了为他割肉熬汤充饥的介子推。

介子推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后来他去了绵山隐居。晋文公意识到自己错了,追悔莫及,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知道介子推在绵山后,命人搜山,可终究没有找到。情急之下,晋文公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现身。

可是,等发现介子推时,只见他背着母亲死在一棵老柳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悲痛万分的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去年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生,当下就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怀念介子推。

清明节

清明祭祀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左传》中就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清明节,这是一个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

它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具有历史、自然、人文等多种内涵,其中,更多的是对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历史的认可。

清明扫墓,祭祀先祖,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情感。它凝聚着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写着人们缅怀先祖,不忘先祖优秀品格,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道德情怀。清明祭祀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清明,认识自我

文章开头说到清明节来历时,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感于介子推的事迹,写下七言律诗《清明》。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中表达了对介子推高尚品格的肯定与赞扬,也有悟透生死的通达。

清明祭祀,面对先祖静立的茔冢,每个人都会明白,祖父母生养了父母,父母生养了我们,一辈辈人传承至今,我们是有根的,有源头的。不管人生几何,终究有叶落归根的时候。正如黄庭坚诗中所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人生短暂且不易,有生之年,我们知礼、明理、明法,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无愧于心,无愧于先祖,用我们不懈的奋斗使先祖的生命与光辉得以发挥光大。正如《孝经》中所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思念与希望同在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一到清明便会萦绕在耳畔。诗中人想找到一个酒家,借酒消愁。可酒醒之后呢,愁未解,却更愁。

生活在现代社会,少有人一天到晚借酒消愁,醉生梦死,虚度光阴。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顺境,抓住机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耕耘;面对逆境鼓起勇气,勇往直前,不放弃、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让自己无愧于先祖,无愧于社会。或许,这就是我们能从清明祭祀中得到的一点启示吧。

亲爱的朋友们,您是怎么看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呢?欢迎一起来聊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