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孝经 >> 孝经知识 >> 分享孝经读书会

分享孝经读书会

白癜风的早期图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90092.html

本文是年4月28日一群小伙伴在《孝经》读书会上的交流简录。活动参与者包括:翟文,林南,喻平,刘洋,鲍杰,斯涅,林涧,珺泽,赵楠等9人。

一、带着问题开始

我是谁?为何读《孝经》?

翟文:我的工作是互联网政策研究。我最初看到《孝经》这个主题时有点抵触,但读完之后发现这里讲的跟大众舆论中的“孝”有些不一样。也期待和大家交流。

林南:我是通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了解儒家的差序格局,去年开始又跟着咱们读书会一起读中国经典系列,更多地了解儒家的理想秩序。最近一段时间,我结合自己家庭以及身边朋友的重组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开始觉得西方的民法也许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框架。现在重读《孝经》这样的儒家经典,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抽象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契约体系。

喻平:我在今日头条孵化器工作。我是因为对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感兴趣认识斯涅(当时斯涅在中国社科院做健康产业政策研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孝”等于顺从,这也让很多人对“孝”有所抵触。我也是在读了《孝经》以后发现“孝”不是简单的顺从,而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的框架。期待和大家一起讨论。

刘洋:我做的是城市规划工作。在我看来,“孝”可以和很多问题挂钩——既涉及社会伦理,也和政治文化有关联;既有个体性,也有民族性。此外,“孝”还有一个时间维度,也就是古今之别。对历史研究越多的人,越容易对上古的东西感兴趣,也越容易厚古薄今。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谈“孝”。

鲍杰:我在北大读生物和物理交叉科学的博士。我对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作用做过很多反思,深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想通过读《孝经》理解古人如何看待原生家庭。

斯涅:这次和大家交流《孝经》是我的心愿。我成长在一个相对开明和开放的家庭,出国后又更多接触和接受西方教育的塑造和洗脑,最近几年才开始思考当今西方社会的构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否就是人类文明的最优解,是否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在这个中国敞开怀抱接纳西方的时代,应该有人对我们自己继承了什么进行认真的思考。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发心和大家一起重读传统文化经典。《孝经》是和每个人关系很紧密的一部经典,因为我们都要处理和父母、和长辈的关系。过去一年,我通过一些实践试图探索和父母关系的新的形态,也很期待接下来听到大家的阅读体会。

林涧:这十几年来,有机会向很多老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带着同时代人的逆反心理,至今也没有完全去掉,边质疑边学习,对《孝经》也是如此。我不是专业学者,更不是职业老师,如果一定要贴个标签,我愿意接受自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一个“求道者”。孔子一会讲“仁”,一会讲“义”,一会讲“孝”,他从不同的侧面,针对不同的学生,其实始终在围绕同一个主题,就是“道”。我不认为所谓“儒家”和“道家”在“求道”上有什么区别,相比于后辈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