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二

01[原文】

曾子避席①曰:“参不敏②,何足③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④也,教之所由生也⑤。复坐⑥,吾语汝⑦。身体发肤⑧,受之父母⑨,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⑩,扬名于后世[11],以显父母[12],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13],中于事君[14],终于立身[15]。”

02[注释】

①避席:离开坐席。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②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不敏,迟钝,曾子自谦之词。③何足:那能够。④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⑤教之所由生:教,教化。由,自。

⑥复坐:返回坐席。⑦语:告诉。⑧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⑨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⑩立身行道:立身,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

[11]扬名:显扬名声。[12]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13]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14]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敬爱扩大,侍奉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15]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03

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

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

04[评析】

通过曾子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全面阐述了孝的意义。

孝对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自我修炼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人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假如能使自己的身体毫发无损,那么,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

因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05[现代活用】

“药王”尽孝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

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

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

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

当孙思邈12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中医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

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

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40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

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

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动身前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

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不见效。

于是他又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

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