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正月马上就要过完了,相信很多人还秉持着“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等过了正月去剪头发。“正月不理发”的习俗从古就有,死舅舅的说法肯定是无稽之谈,但是这种习俗仍然深入人心,这是为什么呢?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关于“正月剃头死舅舅”这种说法的起源,有人说是清军入关下达“剃发令”,引起汉人抵制怀念明朝,从“思旧”谐音而来,也有人正好相反,认为是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的“剪辫令”被百姓抵制而引起的说法,还有人考证“正月不理发”早在唐代就已经由此说法,我们先来侃侃着几种说法。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同化汉人,颁布了剃发令,并以此为由大肆屠杀汉人,仅在嘉定城便屠杀了10万之众
“思旧说”认为,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中解释:“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这里记载的时间有误,“剃发令”颁布过两次,一次颁布于顺治二年六月,而非顺治四年正月。当时清军入关,为了削弱关内百姓(不限于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满清政权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孝经》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不剃头是几千年的传统,所以,“剃发令”推行之初阻力极大。一方面,清廷把剃发当作归顺的标志,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另一方面,汉人百姓把留发作为尊严的象征,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于是,腥风血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拒绝剃发的汉人百姓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多尔衮也因阻力过大,政治不稳,宣布取消剃发令。但是很快,次年五月清军相继摧毁了大顺政权和南明的弘光政权,多尔衮再次重申“剃发令”并强势推行。正月为一年之始,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百姓用正月不剃头的方式缅怀传统,表达对明朝故国旧君的思想,是为“正月不剃头,思旧”。“思旧”与“死舅”谐音,逐渐演化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辛亥革命剪辫子,国人面如死灰,一如满清入关,剃发留辫时的表情
“剪辫说”正好相反,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世界潮流,以及从卫生、美观的角度考虑,于3月5日(阴历正月十七)颁布了“剪辫令”。按理说,老百姓终于可以不用剃发,摆脱那象征屈辱的辫子了,应该感到扬眉吐气了才对,然而事实却与此截然相反,让人大跌眼镜。满清统治二百多年,当时一般的民众“已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因此,尽管政府一再重申,强调“剃发梳辫”并不是汉人习俗,仍旧“留辫者尚复不少”,最后政府派人强制给民众剪掉辫子。因此剪辫子者被视为数典忘祖、不忠不孝的败类,已经剪掉辫子的人,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排斥,不得不戴个假辫子。因为“剪辫令”颁布是在正月,记载“剪辫令”的《掖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年),此时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的时间相隔太近,很多经历过剪辫令的人还都在世,公然谈论此事未免有些敏感。此书作者刘国宾本身就是民国时期的人,不敢直言剪辫令评论当朝政事,所以只能通过它时加以化用和影射。而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满清剃发令,也只好成为这个背锅侠了。
唐代女子发髻
“金月消耳说”,还有人考证:“正月不理发”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唐朝。那时候人们把理发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称之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发,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时官府有一种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钺”,是专门用来砍杀犯人头颅的刑具。“金月”与“金钺”发音相同,正月理发也就成了“金钺消耳”——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月不理发的习俗。
春雷乍动,万物生发
以上无论哪一种说法,今天的人一看都知道是迷信,没有科学依据。但“正月不理法”的习俗千百年以来长期流行,胜金认为更好的解释应该是,正月天气寒冷,二月万物生长,更适合去剪头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