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没胡子好友讨要胡须
在明四家当中,沈周的辈分最高,但他却幽默风趣得像个老顽童。他爱跟人开玩笑,爱做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
沈周先生有一个朋友叫赵明玉,堂堂七尺男人却没有胡子,为此,他很是烦恼。一天,沈周在苏州城外的家里和朋友们饮酒,高谈阔论之中,有人又拿这位老先生没有胡须寻开心,沈周和朋友们打趣之余决定帮他募集胡须,沈周提笔写了给当时的美髯公周宗道写了一封信,请他捐献自己的十根胡须,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化须疏》。
他在疏中写道:“不是我一时兴起冒犯您,实在是因为赵先生为没有胡须太伤心了,所以才祈求于您。您是个美髯公,只有您这十根美髯我们敢募集分取,请您千万不要一毛不拔呀。”疏中还不忘夸夸这位朋友和自己,说宗道有乐善好施、爱屋及乌的仁心,就是邻居来借也会借给几根,希望周宗道发扬雷锋精神,以有余补不足,做成人之美的好事。
还说到:“如果您借了这十根胡须给赵明玉我当叩谢您。赵明玉先生心中一定会有莫大的幸福和快乐,照照镜子绝对是‘对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所以,请您一定重视这事,千万不要推辞。”
桃源胜境立轴成化二年(年)作
凭惊人记忆默画3丈长卷
沈周颇爱收藏,家里珍稀书画之多,有李公麟的《女孝经图》,王蒙的《太白山图》,甚至连价值连城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曾藏有,视若珍宝。一次,他将此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道画丢了。
丢了如此珍贵的藏画,沈周自然痛惜不已。家人提议告官追回,但他却说坚信大家人品正直。后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把3丈长卷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莲塘小隐图立轴跟太守开玩笑
因为名声大,每天上门向沈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高官富商还是贩夫走卒,他都来者不拒。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因此,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
有一位太守求画,沈周为他画了一幅《五马行春图》。因为古时太守出行,以五马驾车,所以“五马”又为太守的代称。可是这位太守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其中的典故,他见图中除了他只有驾车的五匹马,有点不高兴:“我岂无一人相随耶?”
沈周知道后又另外画了六个随从者送给他,不和太守一般见识的他还很幽默地和对方开玩笑说:“无奈绢短,只画仪仗前导三对。”言外之意是,如果画纸再大一些,能再为太守画出更多的随从。那位太守也很实在,大喜过望地说:“今亦足矣!”
沈周《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赝品画作润色补笔
沈周在那个时候就已有慈善思维,他身体力行,画画筹募善款,题名凑钱给人治病,乐此不疲,但他从来不自己卖自己的画。偏爱书画的痴人一个,又怎贪卖画之财。
曾有一位贫穷的无名画家,为了让自己的画多卖几个钱来赡养母亲,便临摹了沈周的画,并把这些画拿来请沈周题字。沈周对此事丝毫没有不悦,而是欣然为之润色补笔,使得这些作品让别人看上去真的是沈周所画,不仅如此,沈周还在画后题款盖印,成全了那位无名画家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名画家为赝品作者题字,这种事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沈周却能如此,可见他豁达大度的大师风范。
山水设色绢本年作委身太守府中作画装饰
沈周生性闲淡,为远离喧嚣,他从城里搬到乡下,在一个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取名有竹居,在这里安静的写诗作画,或与朋友雅聚。“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成了沈周肆意创作、与友人交谈艺术的好地方。
年纪愈大,沈周就越是看得透彻,想得明白,追求平和,享受清净。72岁那年,本在“竹庄”过平淡日子。新上任的曹太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沈周叫了去给他府中画画装饰一番。
其好友个个愤愤不平,新太守居然不知沈周大名,让沈周去屈做这下贱差事?立马建议他联系当朝权贵,毕竟沈周在朝中也是有人脉的。沈周却婉言谢绝,依旧每天去太守府画画。后来新太守在朝中权贵中得知沈周声名后,吓得魂都没了。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上海博物馆藏公元年,
83岁的沈周与世长辞,
他漫长的一生,
用“读书作诗画画”寥寥几字便可概括。
没有轰轰烈烈的业迹,
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与高官厚禄,
却赢得了无数世人的爱戴,
他开创了吴门绘画,
描绘江南山水之美的新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