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字根矩,是北海朱虚人。从小家中就贫困,到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更是不幸去世成为孤儿无依无靠。
从此邴原就一个人生活在家中,有一天他经过家旁的学堂时不禁感伤开始哭泣,学堂中老师看到他哭就问他为什么会哭,他就对老师说:“我是一个孤儿,更是一个穷人,我想能坐在里面的人没有一个会是孤儿和穷人,想了想就心中难过,就在不禁流泪。”老师想了想对他说:“你要是想读书的话也可以跟他们一样。”邴原回答老师说:“可是我没钱,交不起学费。”这个开明的老师笑着对他说:“你如果真有读书的志向,我愿意教你,不用你出学费。”就这样邴原开始进学读书,据说他在一个冬天就通篇背住了《孝经》与《论语》。
邴原之后就一直发奋苦读,聪明的他长大之后品行十分端正,于是他便想学习更多的知识,便想要出门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想向他学习。孙崧却对他说:“你知道你家乡有个人叫郑君的吧。”邴原对他说知道,孙崧又对他说:“郑君学识渊博,很多人都向他学习,你却不远千里过来找我,是将郑君当为东家丘啊,你好像是不知道郑君这个人,你却跟我说知道是为什么?”邴原听了之后就对孙崧说:“先生说的很对,但你根本我不了解我的内心所向,你说郑君是东家丘,那就是说我是西家的愚夫了。人各有志,理想和追求的各不相同,才有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各个职业不知别的职业的难处。”孙崧听了就对他道歉,并愿意为邴原写推荐信,好方便邴原四处拜学。邴原知道他的好意,就带着信告别了。邴原认为读书学习是共同志向的人一起讨论,不是交朋友需要介绍,信是多余的,就把信放在家中,又再次出门。
人人都有癖好,邴原喜好喝酒,但他一想到喝酒乱志,不适合学习,为了苦学就毅然决然将酒给戒了。外出游学之时,自然交到不少朋友,有朋友当然会有酒,每次有人劝酒,他都摇摇头表示自己不会喝,滴酒不沾,最终学成学业,成为有名的学者。
割席断义的管宁是个品行节操高尚的人,邴原与他其名,都以品行著称,州府任命他们做官,他两都不愿意贪图荣华富贵去做官。之后黄巾起义爆发,邴原将家属安置好之后就藏进郁洲山中。担任北海国相的孔融推举邴原,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庞大,就和同郡的刘政一起前往辽东郡。
可是辽东郡的太守公孙度畏惧讨厌刘政,想要杀了他,就把他的家人都抓住了,刘政独自一人逃脱。于是公孙度就张贴告示――只要敢窝藏刘政,就跟他一样的罪名。刘政此时被逼无奈,只能来找邴原,邴原想都没想就把他藏在家中,一个多月后,有个东莱人要从辽东回中原,于是邴原就将刘政给托付给他,叫他把刘政带去中原。然后去找公孙度说:“你前面想要除掉刘政,而现在刘政已经离开这个地方,也算是除去了吧。”公孙度点头,邴原又再对他说:“既然你此时的祸害已经除去,而刘政将来也会更加有成就,你为何不把刘政的家人给放了,而少结下一个仇人呢?”公孙度听了后就把刘政的家人给放了,邴原又出钱将他们送到刘政家中。
之后不久,邴原也回归中原,曹操听闻就召他为司空掾。建安十三年,曹操的爱子曹冲突然病逝,曹操伤心欲绝。正好邴原的女儿也在这个时候病死,曹操想要求将曹冲与邴原的女儿合葬。邴原推辞说:“合葬,是不符合礼仪的。邴原之所以追随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纳邴原,是因为都能遵守规则制度,决不改变的缘故。如果我这次听从了明公的命令,那就会变得平凡庸俗,明公难道认为这事值得做吗?”曹操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建安十五年,曹操调邴原为丞相征事。东曹掾崔琰曾在自己推让官职的奏记里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都秉赋德行纯正美好,志向行为忠正端方,清廉洁净足可以激励凡俗,坚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谓龙凤的羽翼,国家的重宝。推举任用他们,将使不讲仁德的人远遁。”曹操出征时,经常留下邴原与张范,与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对曹丕说:“有什么事情要多向这二人讨教。”于是,曹丕对邴原与张范执子孙礼。曹丕有次宴请宾客,酒酣之时,曹丕出了道难题:“君主和父亲各自都有疾病,救命的药丸只有一颗,是当救君上呢?还是当救父亲呢?”众说纷纭,自然有许多人愿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偏偏邴原一言不发。曹丕问邴原这个药丸究竟该给谁?邴原回答道:“父亲!”曹丕也没有责难他。
邴原之后当了五官将长史,他闭门自守,没有公家事务绝不出门参与。后来曹操征讨孙权时,邴原随军出发,不幸于途中病逝,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