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用什么方法更好传说有八位古代先贤,分

郑成功说过“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那么读书用什么方法更好呢?今天分享八位先贤的读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1

“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

诸葛亮深谙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因此成就了他“足智多谋”的美名。

传闻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为了实现“精熟”的目标,徐庶还常常“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

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从未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观其大略即从大处着眼,略其精要,才能跳出局外看清事物。

最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成为了一代贤相。

2

“会意”读书法——陶渊明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3

“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

“精当”读书法——郑板桥

清代画家郑板桥要求自己读书要“求精求当”。

“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求当”是读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5

“记字日读”读书法——欧阳修

北宋文豪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记字日读”读书法。

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每日定量记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了它的行之有效。

6

“心学境界”读书法——王阳明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幼年读私塾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换句话说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当然会吃了一惊,思考良久,自认完美的回答到:“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然而年幼的王阳明却不这么认为,王阳明的回答是:“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这便是王阳明的读书法,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只为成圣贤。

不要刻意去强记,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着和别人比谁读的书多,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所牵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体悟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7

“七焚”读书法——张溥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这也就要求他读书有三步。

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有时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一直以苦读成名,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8

“读书不二”读书法——曾国藩

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来真正成事的书生,这也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读书法了。

首先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曾国藩认为“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为外人。”一本书没看完,坚决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东翻翻西看看,只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其次是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曾国藩喜欢读史,而且是坚持不懈的阅读,无论寒冬酷暑,无论身处何境,身边总是带着书,这样的人算得上真正把读书当成生命中的事业了。

最后就是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读书是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不应该是作者对读者思想的灌输。曾国藩深谙此点,所以每日读书毕,都会在日记中写下当日读书所感,将书中内容化为自己思想。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时间不在长而在于是否能够合理利用。

如果你现在还处在读书的迷茫中,不妨学学上述先贤的读书之道吧。

-END-

想了解更多基础教育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