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三十六坊昨天
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在划定三十六坊时,结合街坊位置、地方特色、当地典故,以及当时国内“流行风向”,取了不少有寓意有内涵的坊名。其中如“孝敬、上进,清廉”等起到道德标杆作用的有十余个,也就是戴栩《重建三十六坊记》中所言的“歆羡、掖导”,以坊名来为当时温州年轻人树榜样。本公号周三已介绍梯云、世美、双桂等六个坊名,这个周末,我们再来了解昼锦、绣衣、扬名、袭庆四个坊名。
昼锦:富贵不忘还乡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董其昌题昼锦堂记《汉书·项籍传》载有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之句。后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修建堂舍,并据此句反其意,名之为“昼锦堂”(今位于河南安阳古城内东南营街),并写诗以志。他的大文豪同僚欧阳修也为之作《相州昼锦堂记》,一时传为美谈。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就有行书手卷《昼锦堂记》传世,今藏吉林省博物馆。因此“昼锦”两字寓“高贵显赫者荣归故里”之意。
昼锦坊位置与得名:“语郎记取门前路,八字桥边第几家”。昼锦坊大致位置即原“珠冠巷”一带,位于城区信河街北端,七十二巷之一;东西走向,也被称为朱官巷(民间谐音珠冠巷),据说因唐代温州显赫者朱永家族筑府邸于此。
朱永,有族谱称其字为世远,号操隐,唐元和丙戌()进士,曾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到襄阳等地任职。唐元和年间(-)归乡(会稽郡)任职,后又任永嘉长史(《(弘治)温州府志》)。朱永任永嘉长史时,在城区筑府邸长住。后唐末藩镇割据,其后人朱褒等弟兄三人,分别担任温州刺史数十年。
▲会典标名牌坊朱官巷内西首,原有一座建于清中期的石牌坊(今移至鹿城区九山公园),上有楷书阴刻“会典标名”四字,另一面四字则是“乐善好施”,上部中央置有“荣恩”字匾,是为表彰巷内居住的陈遇春而立。
陈遇春,字镜帆,廪生,热衷公益事业,曾襄助重修中山书院,参与重建西山护国寺和新建乐清大荆三溪九星桥等;又首倡创立文成会,由公众捐资存典生息,以资助温州举子赴省城考试。当时的温州知府杨兆鹤等,为表彰陈遇春乐善好施的行为,在陈氏祠堂门口为其设立了“会典标名”牌坊。
绣衣:指事而行,无阿私也
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
▲湖南绣衣坊为表彰监察御史范辂所立绣衣,彩绣丝绸衣,古为贵者所服,后属非正式官名,表示受君主尊宠。如“绣衣直指”(亦称“直指使者”“绣衣御史”)等。直指,即“指事而行,无阿私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较早的是汉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他们穿绣衣,持节及虎符,以示恩宠、威严。从史料看,“绣衣使者”主要担负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等职责。
绣衣坊位置与得名:城区西门大桥头一带,是西北角人烟稠密、繁华热闹的街坊之一。嘉靖《永嘉县志》卷二载“绣衣坊,宋御史鲍轲居此”。
御史是皇帝专门设立的“监察性质”官职,以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这一职位延续整个封建社会。当时居住在西门一带的这位鲍御史,温州人,宋天圣五年()进士。
绣衣坊所在的西门,其遗址在原西门大街最西端,即古城西北处,也称为“西郭门”。宋高宗流亡温州的那段日子,从此城门出入,百姓跪地迎候请恩,故而得名“迎恩门”。此门是老城西边进出必经之道,商业繁盛,故称大街。
▲海圣宫旧照宋代,温州的瓯瓷名闻天下,城内瓷器街应运而生之际。这时的温州造船业也跻身全国前列。当时在西门外的郭公山脚设有船场,史载到北宋太宗至道三年(),一年可造船六百艘,其中郭公山船场就占了三分之一。而在当年的船场附近,有一系列的人文景观,诸如三官楼、会济桥、通济桥、海圣宫等。
海圣宫的殿宇内,设有戏台,是附近居民看戏的好去处。后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官楼前通济桥桥下西首建了一座小型水闸,以利蓄淡水抗旱及灌溉农田,闸名“海圣闸”,俗名三官楼陡门。“海圣闸”于年废,被勤奋水闸所代替。
扬名: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扬名坊老巷口扬名坊位置与得名:扬名坊也属旧时信河街七十二条巷之一,南起府城隍路,向北转西到信河街,巷短,住户也少;旧称周家营,今仍叫扬名坊。《孝经开宗明义》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府城隍路也就是如今的广场路,早年这里因坐落着府城隍殿,又连着道前桥那端的官府衙门,显得尤为繁华喧嚣。唐宋时期,这里设有著名的“众乐园”,杨蟠即写有《众乐园》一诗。《永嘉县志》也有文字记载。
《永嘉县志》引《明一统志》载:在郡城西,旧郡治北,纵横数里,中有大池塘,亭榭棋布,花木汇列,宋时每岁二月,开园设酌,尽春而罢”。这里所指的园,即“众乐园”。具体位置,大概就在原温州剧院和扬名坊儿童福利院一带,占地纵横差不多一里。来“众乐园”的人,无非是些达官贵人与文人墨客,带女眷或艺妓饮酒吟诗。据说每年农历二月,众乐园才对大众开放。于是百姓结伴成群,进园浏览胜景。不仅杨蟠有诗,到清代戴文俊也有瓯江竹枝词记录,其中“园开众乐尚余芳,女伴寻春出画廊”句,说的就是当年情景。
信河街一带是温州漆器出土较多的地方,在扬名坊对面邮电大楼南面工地上,曾出土有一件宋代黑漆杯,底有“江北”红色楷体铭文。专家表示,这为宋代温州漆器作坊的分布研究提供新实物,表明当时温州漆器作坊已扩展到瓯江以北。
袭庆:世代传承
教育好子女使得后继有人,传承祖先遗泽。
▲世代传承福禄荣耀宋代诗歌中常有“袭庆承休”“曾孙袭庆”“袭庆迎祺”等吉祥祝福句,宋太宗即位后,曾升兖州为袭庆府。貌似宋代皇帝特别喜欢这个“庆”字,登基后把自己曾经的封地更名为“×庆府”。如宋高宗升康州为德庆府、宋宁宗升舒州为安庆府、宋徽宗升端州为兴庆府(后改名肇庆府),宋光宗升恭州为重庆府等。
袭庆坊位置与得名:“冰壶馆里酒初酣,鲜味登盘是白蚶”。袭庆坊即原龙首桥、樊宅巷一带,明代曾称“广慈坊”,俗名“龙王寺前”。至清朝,因一樊姓贡生在此居住更名为“樊宅巷”,巷口有一座知名酒楼“冰壶馆”。
随着城区人口增多,这里的居民日渐稠密,他们开店铺、建作坊,筑龙王庙,逐渐形成街面。樊宅巷口的这座清代酒楼,号称“冰壶馆”,正门朝着百里坊河,生意兴隆。因早年,温州对外商务活动仅水路一条。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水路,开辟了辉煌的海上陶瓷之路,使温州港口变得商机勃勃,海洋文化绚丽多姿。
在附近原麻行新街北端出口处,有古城七大城门之一的“永清门”,据说建于唐武德七年(),市井俗称“麻行门”。永清门外有一条细长的小巷,通樊宅巷,延伸至象门街那边。
说到象门街,又得提到宋高宗赵构在温州的那些日子。据说当年宋高宗御驾途经西廓安定门,后人们认为圣上经过此门,就改为“上门”,后又温州方言谐音为“象门”,街坊也以此为名作象门街至今。
参考资料:
《宋代温州城区坊巷考》潘猛补
《鹿城老街坊》(西泠印社出版社)
《温州郡城规划文化解读》章禾/著
编辑:陈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