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孝”,很多人都不生疏,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听到有关孝的佳句也不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义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自古忠臣多孝子”等等。
然佳句再多,名言再广,有的人对孝的认识也仅仅止于孝敬父母,遵从依从她们,关于上级或者同事的行为,怎样也联想不到“孝”字上。所以他们践行“孝”的方式也仅仅是多给亲人们一些物质上的满足就以为是报答父母了。如今认识到了,觉得跟亲人好好说话才是最普通最要紧的行孝的方式。有的人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好脾气、懂事、大方的孩子。可是在父母面前,真的很糟糕,会嫌她们烦,嫌她们思想落后,以至会冲她们发点小脾气,试回想,这是“孝”吗,孝经说:“不敬其亲而敬别人者,谓之悖礼”,我们应该认识到“孝”的实质是敬和爱,孝敬父母,使他们开心,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权衡“孝”和践行“孝”。
孝之始,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是孝的载体,有一句简单的话叫自爱爱人,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你好了,父母才会发自内心的开心,这何尝不是孝。“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人的孝心不只仅表现在侍奉本人父母方面,人只要有了对父母的孝心这个根底之后,才会将这种孝心推行运用到对国君的效忠上,还能够再进一步扩展浸透到“立身”的各个层面。孝之终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治天下的首要关键条件就是要有“文化”、承受新“教育”,我们需求不时的学习文化,承受良好的教育,顺应天道,以孝为本,方能分明的认识孝治能够作用于天下,从而做到以孝治天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意义是说只需控制了天地大道,鬼神也会顺天道而行。那我们普通人更要在文化教化当中,顺应天道,用孝的思想、用孝的德行来管理国度、单位、家庭。明白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能够用孝管理国度,人民可以用孝立身理家。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道是作为人道效法天道的一环,它出自于人性本善,遵照自然规律。《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明白的解释了天道——”自强不息“,地道——”厚德载物“,两者皆而有之,方可为人道。一个人在社会中自强不息固然重要,但必需要厚德才干承载事物。孝道作为人道之基本“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如今很多人却做不到此,是由于我们曾经被头昏眼花的外界所迷惑了,早已做不到明明德,止于至善了。从前的贤明君主以孝道感化大众,引导大众,到达了教育的最高境地“无为而治”,博爱、德化,以身作则,奉行絜矩之道,那么老百姓就能践行本人的行为规范了。
《孝经》还依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异规则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请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请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请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级的“孝”请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奠”,庶人之“孝”请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它教我们在什么位子就要有什么行孝规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度。
《孝经》历经两千多年到如今,而生活中的名利。财富等要素总在诱惑着我们朝着罪恶的方向开展,我们需求肉体上的支撑,我们需求对我们行为停止标准,不然一不注意我们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走向歧途,如《大学》讲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内圣是外王的根底。继而想到当今社会,很多高官落马,除了利益的诱惑,更多的是由于没处置好家庭关系,很多错误就是家人促使去犯的。因而说可以在家尽孝悌之道管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一切的福报从孝开端,就像我们人离不开呼吸一样,让孝作为人家第一大道长随我们左右,那还会有诸事不顺一说吗?